圖①:《隴上踏歌行》中,桂林山水的如畫風景和踏歌舞蹈的悠然意境完美融合。(河南衛視供圖)
圖②:興坪漁火。黃一駿 攝
圖③:美到令人忘記呼吸的桂林山水。 黃一駿 攝
□本報記者韋莎妮娜
“三月三”清明小長假,河南廣電制作的“風起畫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上線。在《隴上踏歌行》篇章中,桂林山水驚艷亮相。這段4分36秒的視頻,刷爆了桂林人的朋友圈。
《隴上踏歌行》,打破了“青山綠水+婀娜女子”的傳統拍攝思路,取而代之的是以農夫、士大夫們在山水間躬耕勞作、集體起舞的畫面,傳遞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話、中國人對生死的哲思,賦予了桂林山水另一種美。
對此,桂林人普遍感到驕傲與自豪,從刷爆了的朋友圈便能瞥見一斑。
文化輸出、文化自信、再到“自信爆棚”,近年來,河南廣電作品屢屢出圈、把傳統文化拍出新意,也給予了我們不少啟發。山水是桂林的天賦,絕非局限。如何跳出山水的框架來講山水,如何用當下觀眾喜歡的方式營銷城市,都值得深思。
“出圈”的《隴上踏歌行》
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砍柴老翁與書生們相逢于漓水之畔。作揖、交談,把酒言歡,興致高了大家就在山水間、田埂上、篝火旁唱起勞動號子,舞而蹈之,踏歌而行。一幅“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的清明農樂圖,就在青山秀水間徐徐展開。
這段名為《隴上踏歌行》的實景歌舞劇,取材于桂林陽朔,是河南廣電制作的“風起畫屏中——2022《清明奇妙游》”中的一個獨立篇章。4月5日,《清明奇妙游》在網絡平臺和河南衛視上線,桂林再度憑實力與美貌“出圈”。
遠山如黛,綠水含煙。視頻里,陽朔富里橋、畫山云舍、九馬畫山美不勝收,為宋代馬遠筆下的踏歌圖注入鮮活的具象。
與以往不同的是,河南廣電鏡頭下的桂林跳出了“青山秀水麗人婀娜”的常規框架,大膽啟用全員男性扮演書生、農夫、樵夫,大家在春時勞作、雅集,與自然的關系和諧又共生,這是最打動人的一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寫道:“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春耕時節的忙碌與喜悅,天地一派清明,田園牧歌,是中國人特有的浪漫。而在觀看《隴上踏歌行》的時候,很難不令人聯想起《論語》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理想境界。
節目導演陳佳說,在清明節,除了掃墓祭祖,人們還會開展踏青郊游、農事生產。可以說,清明節兼具慎終追遠與生生不息的兩重意義。在“既不能太悲悲切切,又不宜歡天喜地”的情感基調下,河南廣電選取了清明農事生產的主題,體現“社稷之道,民為重”的思想,多了一分質樸曠達以及對天、地、人之間關系的哲思。
傳統賽道如何跑出“加速度”?
在一片贊譽聲中,也有很多桂林人表達了一絲遺憾:“要是視頻是桂林自己拍的就好了。”
從《洛神水賦》《只此青綠》再到中國節日“奇妙游”系列,近兩年來,河南顯然已經在國風和傳統文化IP打造方面駕輕就熟。
在如今人手一臺或數臺手機的“自媒體時代”,河南如何在傳統元素上發掘新意,屢屢出現現象級的刷屏?這恐怕是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的。
河南工業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河南省廣電協會副會長尚恒志認為,“奇妙游”系列的爆火,既有時代的原因,又有“事在人為”的因素。多年來,河南一直深耕傳統文化領域,加上近年來,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成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最強音。“80”“90”“00”后,不少都以買國貨、揚國風、跟國潮為驕傲,某種程度上而言,傳統文化站在了發展的風口。
其次,我國的傳媒生態,正逐步從泛娛樂化向泛文化轉變。像《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節目,都引領過一波追逐傳統文化之美的風潮。
在“人為”的部分,河南衛視以內容輸出為王,將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古典文學、名人故事以時下觀眾喜歡的短視頻、網劇、網綜等串聯,將傳統文化元素、戲劇情節、鮮明的城市形象融為一體。同時,不光有“內容美”,還要有“形式美”,利用5G+AR的技術讓畫面虛實結合不違和,舞美燈光效果最大化。“詩、樂、舞”三位一體的美學,在其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傳統文化與藝術結合,經過現代技術更符合當代觀眾的審美喜好,古老的文化便能與“網絡公民”產生心靈共振。
桂林市文藝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影視制作中心主任林杉,是在冬奧會期間刷屏的城市宣傳片《這就是桂林》的導演。同為掌鏡人,林杉對河南屢屢出品“現象級”節目、短片,有自己的見解:“從《唐宮夜宴》開始,河南打破了外界對它的固化印象。這種反差萌很契合互聯網模式,由此他們打開了一條路。而端午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等節目的爆火,都是衍生的‘蝴蝶效應’。”因此,林杉認為,桂林要多出“出圈”的佳作,也要從“反差萌”上入手,改變外界對桂林的固化印象。桂林雖然不像河南是“半部中國史”,但我們也有兩千余年的城市歷史,并且是中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交匯的樞紐之地,加上得天獨厚的風光優勢,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面臨著與河南同樣的契機的。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從事傳媒的登記在冊企業有3800多家,從業人員保守估計超過2萬人。加上我市高校眾多,影視編導這塊人才資源充足。林杉說,桂林絕不乏優秀的導演、攝影師、制片人。對于名氣在外、成名已久的山水,更需要敢于打破框架的魄力與決斷。河南衛視屢出精品,也與其偶然一次嘗試放開了自由度,讓團隊成員可以最大限度結合自己所屬的年齡層特征、審美風格進行創作的結果。對此,桂林也許無法單純模仿、復制,需要繼續探尋一條與自身屬性和氣質相吻合的道路。
探尋山水之外的更多可能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隨著奇妙游系列的火爆,河南成功輸出了清明上河園、龍門石窟、觀星臺等標志性城市IP。在《隴上踏歌行》播出后,同樣,“我想去桂林”的聲浪又高了起來。盡管拍攝地畫山云舍的均價每晚高達近3000元,在某旅游平臺上,網上留言咨詢的人還是絡繹不絕。
受制于疫情,“詩與遠方”已經無法像從前那樣,說走就走。因此,通過節目、短視頻、網劇的城市“云端游”,無形中能積攢一大批潛在的消費群體。同時,這也是營銷城市、外塑形象、文化輸出的一個黃金時機。
桂林成名早,山水之城的形象深入人心,因此也容易被頭頂的光環所局限。這一次河南將桂林山水文化做出了新意,也予以了我們一些啟發。
首先,仍然要深挖本土文化,持續原創輸出。本土文化是“根與魂”,是創作永葆活力的源泉。在后娛樂時代,很多創作喜歡編造、蹭熱點,殊不知這些“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想要繼續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桂學研究院院長黃偉林認為,桂林的山水就是桂林最大的IP。因此,未來深挖文化內容,仍要圍繞山水而作。如何將山水做出新東西,那就意味著要對山水文化進行一番再梳理。
黃偉林說,山水不只是具有“物”的屬性,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屬性,也就是中國人歷來寄情山水,將其看作是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內心深處的人生歸宿,是中國人的鄉愁,是中國“道”之藏身所在。
在山水文化這個中國特有的人文體系里,包括了風水、山歌、山水詩、山水畫、山水園林、山水摩崖,也包括了山水科學、山水哲學、山水宗教、山水美學、山水養生、山水風俗、山水美食、山水生活等多學科。所以,要繼續深耕桂林的山水文化,黃偉林建議在高度尊重桂林山水自然的前提下,從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哲學美學、體育衛生、園林建設、風俗文化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山水文化品質、豐富山水文化內涵、拓展山水文化境界。
“桂林山水甲天下”,說的不僅僅是桂林有著世界一流的山水自然景觀,更多的是桂林應該創造出與這種山水自然景觀匹配的人文生活理想。譬如,從唐宋始,桂林就在山水園林方面表現不俗。疊彩山、隱山、南溪山、訾洲、靖江王府、雁山園都是桂林古代著名的山水園林。未來,桂林在山水園林方面的歷史、人文多下功夫,甚至可以將大學和中學打造成山水園林學校。有可能的話,再打造一個山水文化博物館。
在表達方式上,河南衛視解碼出了當下受眾喜歡的方式,即“網劇+劇綜”,以一幅宋畫、一場雅集,甚至是幾個線索人物貫穿起劇情,融入說唱、古風舞蹈、水下攝影等元素,給觀眾奉上了一場視覺盛宴。桂林也可以采取“山水實景+虛擬”的方式,以好的劇情腳本和演員活靈活現的演繹,讓觀眾們感受到山水之外的歷史人文之美,從而刷新他們對桂林的印象,激發再度前來探尋的興趣。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營銷,能夠雙倍甚至幾倍去放大連鎖效應,讓桂林的另一面得以生動呈現。河南衛視的成熟營銷策略和方式可供借鑒。以“奇妙游”系列為例,幾位主要演員是面向高校進行公開選拔的,這就導致節目“未拍先熱”,在龐大的大學生群體中迅速傳播。利用抖音、微博、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制造話題并且進行話題營銷。同時,借助名人、流量的點贊、推文,也能讓一座城市迅速出圈。
■嘉賓訪談
文化當為城市底色
□黃偉林
(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桂學研究院院長)
桂林是一座山水城市。有關桂林山水城市的名句很多,比如劉克莊眼里的桂林:千山環野立,一水抱城流;比如徐霞客眼里的桂林:出水青蓮,亭亭直上。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名句都是劉克莊、徐霞客置身桂林城中的直觀體驗。
中國傳統對旅游的理解,是游山玩水,這是桂林旅游能夠數百年享譽中國的根本原因。然而,現代旅游已經被重新定義,僅憑山水觀光已經無法吸引到更多的游客。更多游客來旅游,更多是沉浸式地感受有別于自己家鄉的文化魅力、接受一座城市的文化輸出。因此,我們還是要深耕山水文化,這是桂林的特色。
桂林是旅游城市,也就是說,旅游仍然是桂林的主要職能。很長一段時間,桂林的核心旅游項目是“三山兩洞一條江”,隨著交通的改善,今人可以很輕易地深入古人完全無法抵達的區域,也就是說,傳統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這種旅游景觀可以在更廣闊的區域欣賞,桂林這方面的優勢正在減弱。
我注意到,近年來,博物館旅游成為中國旅游的時尚寵兒。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的陜西歷史博物館、鄭州的河南博物院,都成為旅游者趨之若鶩的旅游項目。桂林雖然無法與這些歷史大城相提并論,但也有相當特色的博物館資源,也有具有一定水準的博物館。令人遺憾的是,桂林曾經是世界聞名的抗戰文化城,至今沒有一個抗戰桂林文化城博物館;桂林是享譽世界的山水城市,擁有豐富的山水文化資源,至今也沒有一個山水文化博物館。如果有條件,打造這兩個博物館,至少在內涵層面,都可能達到世界級旅游城市中的“世界級”。
同時,我建議圍繞桂林山水,繼續做好山水文化產業、山水藝術產業、山水科技產業、山水教育產業、山水體育產業、山水健康產業這六大產業。
(記者韋莎妮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