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場化產業基金助力鄉村振興,核心是促進欠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我覺得做這方面的工作很有意義。”4月12日,國投創益產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李凱對記者說。
為推進脫貧攻堅戰略,經國務院批準,由財政部和中央企業出資,2014年和2016年先后成立欠發達地區產業發展基金和中央企業鄉村產業投資基金,并委托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屬民生類基金管理人國投創益管理。
從六盤山出發,培育產業雛形
2015年夏天,在固原市彭堡鎮的貧困戶老姚家中,李凱了解到,長期在炕上養病的妻子和還在上學的兩個孩子,都要靠65歲的老姚一個人打零工來養活。這是生物化工專業博士李凱入職國投創益后的第一次調研,也讓他第一次真真切切看到“貧困”的樣子。
寧夏南部的六盤山區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調研中,李凱被這里的貧窮深深震撼,也堅定了產業扶貧的決心。
兩個月里,他對六盤山區50余個企業進行了走訪,經常一天要走上兩三萬步,晚上回來還要連夜整理報告。
“投資的基礎是研究,投研與科研是相通的。”李凱說,他們選擇投資項目的標準主要有兩個,是否具有突出的扶貧效應,是否具備可持續經營的能力。
李凱和團隊一起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固原模式: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規范決策、嚴控風險、項目化實施、貧困戶受益”的思路,國投創益和政府平臺合作,對當地中小微企業進行債權投資。
借船出海,路越走越寬
由于欠發達地區產業基礎薄弱,缺乏基金直接投資標的,國投創益開始尋找新的產業扶貧路徑。“經過兩年時間的摸索和總結,我們調整了思路,主要是引導大型產業集團、上市公司在欠發達地區落地項目,帶動當地產業轉型,實現借船出海。”李凱說。
2019年,李凱完成了盛新鋰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項目。“在一次調研中,我們發現了盛新鋰能,想在欠發達地區落地項目,盡社會責任,但是缺乏一定的資金。這與我們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李凱說。
盛新鋰能利用四川阿壩州的鋰礦資源,在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投資設立了鋰電材料項目,解決了700人的就業問題。投資礦山初期,盛新鋰能把25%的股權捐給了阿壩州政府,而股權產生的回報和收益,通過州政府再返給貧困戶,做到了“產業發展,就業崗位增加,貧困戶增收”。
安徽豐原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則是一家以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為核心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豐原生物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官方生物可降解餐具唯一供應商。”對這個今年1月完成投資的項目,李凱團隊成員朱博巍津津樂道,“聚乳酸是以玉米、木薯、秸稈等農作物或農林廢棄物為原料制成的高分子材料。目前,市場上正在以聚乳酸為主要原料,逐步替代傳統石油塑料和石油化纖,生產各種生物纖維和生物塑料產品。”
據了解,現階段,掌握聚乳酸全產業鏈核心技術的公司全球范圍內僅有3家。按照規劃,2022年6月豐原生物將有40萬噸/年的供應能力,成為全球最大的乳酸、聚乳酸生產企業。該公司現已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建成投產15萬噸/年乳酸和10萬噸/年聚乳酸的一期項目,直接解決就業人數約1400人。
將鄉村振興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
“有人說,鄉村振興基金應該投鄉里、村里的企業,我認為這可能有點片面,我們要投資那些能為鄉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讓農村人有更好發展機會的項目。”李凱團隊的成員韓知佑舉例說,他們投資的一個鋰電企業,總部在江蘇,但部分生產基地放到了黑龍江,“產業離不開上下游,在不同地區間配置資源,這樣就有了帶動作用”。
作為緊跟國家戰略、落實鄉村振興的“國家隊”基金,國投創益還在醫療健康和半導體行業等領域尋找合適的投資標的。
杭州中欣晶圓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高品質集成電路用半導體硅片的研發與制造,其在寧夏銀川規劃了30億元投資,用于建設拉晶產能,而國投創益投資總計3.5億元,將全部用于寧夏工廠的建設。
“我們通過對產業鏈條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最終選定半導體上游硅片這一細分領域作為投資切入點。”韓知佑介紹這一投資項目時說,由于其天然的能耗要求,往往能夠與中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達成聯動。
“投資基金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做鄉村振興?我們一邊做一邊在探索。”李凱說,越做越能感受到在這個領域做投資的意義。(本報記者 蔣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