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熱,夏天將至。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夏天的“打開”方式:或從開空調吹涼風的那一刻開始,或從穿上短褲或短裙的那一刻開始,或從買一根雪糕開心地吃起來那一刻開始。不過,最近一些人直呼“快吃不起雪糕了”。前幾天網上流傳一段視頻:一個網友到超市買雪糕,隨手拿了倆,以為三、五塊錢就能搞定,結果一結賬:37.5元!
他心想“那就換倆吧”,又選了倆看著不起眼的雪糕,再一結賬,好家伙更貴了:45元。難怪有人調侃,以后買雪糕,要提前問一下價格,否則因為貴再放回去,豈不成了“社死”現場?本想吃根雪糕去去火,一看價格,直接“透心涼”了。
去年夏天,鐘薛高因為價格高上了熱搜。今年,高價雪糕似乎成了普遍現象,在這個“萬物皆可網紅”的時代,雪糕也不例外。別說小時候5毛、1塊的雪糕、現在就連3塊、5塊的雪糕都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普遍在20元到60元一根的高價“網紅”雪糕。不久前,“當代雪糕的價格有多離譜”話題沖上熱搜,引發網友們共鳴。
雪糕就不能漲價了么?
當然可以。
曾幾何時,我國中高端雪糕市場長期被海外品牌占據。近些年,國產品牌開始發力。老字號翻紅,新商家崛起,不斷深挖雪糕、冰淇淋的文化內涵,結合標志性景觀或者動物,讓“網紅”雪糕迅速“出圈”。
新造型、新口味的雪糕“有顏有料”,拍照打卡后發布在社交平臺上,成了年輕一代的新型“社交貨幣”。從功能價值升級到情感體驗,加上受疫情影響,一些原材料和物流成本有所上漲。讓雪糕價格肉眼可見地變貴。
不過,消費升級不等于越賣越貴,價格高也不等于能長期扎根市場。商品“值不值”比“貴不貴”,更考驗商家的經營水平。顧客需要口味好且價格合適的產品。
一個雪糕,哪怕有再新奇的造型、再絢麗的顏色、再會講故事,最終還是要入口、進胃。質量加上與之匹配的價格,才能吸引消費者長期購買。始于顏值不難,難的是忠于品牌,贏得顧客的終生信賴。漲價可以,但別“大離譜”,把雪糕賣出切糕價,只做一錘子買賣,讓消費者為雪糕的營銷費用埋單,最終會傷到自己的品牌,逼消費者“用腳投票”。
“網紅”雪糕“混”得再風生水起,平價雪糕才是生活中的“剛需”。幾十元一根的雪糕,相對于人們的收入而言,已經屬于輕奢品,在特定場景下,體驗一下,嘗嘗就好。雪糕的附加值的確會有一定吸引力,但高價難以讓普通消費者持續購買。真正給年輕消費者帶來長久味道記憶的,永遠是樓下小賣部冰柜里,顯得不夠創新的那幾款平價雪糕。
廣大廠商莫只顧“高攀”,輕易丟掉了大眾市場,應多推出物美價廉的產品線,給“好看的皮囊”配上“合理的價格”,把正面的品牌印象,長久留在消費者心中。你如何看“網紅”雪糕現象?你能接受什么價位的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