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桂林暴雨連連,以“累計24小時降水量排全國第一”的“傲人成績”,登上了熱搜。隨后,桂林入圍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的消息,也重回大家視野。(早前報道:成功入圍!桂林3年將獲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億元)
海綿城市,顧名思義就是能夠像海綿一樣吸水的城市。這樣的城市能夠靈活應對天氣變化,降雨時吸水蓄水,干旱時補水放水,有效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與城市內澇之間的矛盾,修復城市水生態環境。
今年4月,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組織開展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示范競爭性選拔工作。全國共有34個城市參加示范城市競爭性評審答辯活動。擁有突出地理優勢和豐富建設試點經驗的桂林在評審中脫穎而出。
在已經公布的“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入圍名單中,桂林成為全國25個入圍城市之一,是廣西唯一入圍城市。在未來三年內,桂林有望獲得中央財政補助資金11億元,并逐步開展相關項目53個。
入選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后,未來3年,桂林將致力于構建一個綠屏藍網大海綿系統,以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為核心,強化漓江上游水庫聯調,提升流域防洪能力:
在城市層面,著力打造城市健康水循環系統,新城區高標準、全覆蓋建設完善排水設施。在設施層面,著力構建完善的城市排澇系統,老城區“一點一策”全面消除易澇點,重點清淤疏浚行泄河渠、提升管網泵站排水能力;重點推進北片區水系連通、擴大自然調蓄空間,重點整治良豐河、相思江,搭好防洪排澇骨架,完善管網建設。在社區層面,著力推進海綿型社區綜合改造,新建小區嚴格按海綿城市要求推進實施,老舊小區進行海綿化改造潛力分級,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桂林將力爭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建設目標,實現城市與人居的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早在2017年,桂林便作為自治區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大力推進節水型城市、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節水型小區建設,重點推動農業灌區節水、建筑節水、雨水利用與中水回用,并對使用年限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更新改造等。
一系列“治水”措施換來了喜人的成績:
漓江上游4庫聯調機制基本形成,攔洪削峰效果顯著。2019年到2021年,桂林經受住了25輪強降雨的嚴酷考驗。平穩度過了今年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在極端天氣下漓江水位保持平穩,漓江中下游的主城區安然無恙。
城市“里子”進一步修繕,基本實現排水管網雨污分流、排澇作業智能化管理。黑臭水體“長制久清”,污水提質協同推進,建成區污水集中收集率達80.1%、穩居廣西首位。
170余項海綿城市示范項目順利完成?!皟山暮彼?、新區環城水系啟用,給市民游客以移步換景,如行畫中的沉浸式體驗,同時實現了防洪、調蓄、治污、節水的建設目標。
來源丨記者韋莎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