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桂林全州縣東山鄉的春紅梨子種植合作社果園內呈現出一派郁郁蔥蔥的景象。200多畝的梨樹上,一個個又大又圓的梨壓彎枝頭,好一片喜人的收獲景象。7月11日,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桂林綜合試驗站梨優質高效栽培技術現場觀摩會在這里舉行。
“大家看這個結了十多年果子的梨樹,它結的果和旁邊一些四五年樹齡的果樹相比,要小很多,所以對它做大枝更新是很有必要的……”易顯榮此刻正在向與會的農技人員與果農們介紹梨樹的栽培技術。他是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高級農藝師,同時也擔任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桂林綜合試驗站站長。
(相關資料圖)
據易顯榮介紹,梨產業是廣西農村經濟重要的產業之一,2020年廣西梨栽培面積31.56萬畝、產量47.12萬噸、產值18.85億元。因為廣西雨熱資源豐富,同一品種成熟期比區外其他省市提高15天以上,所以廣西的梨子具有搶占市場的優勢,經濟效益較好。
“廣西梨產區以早熟梨品種為主,如‘翠冠’‘翠玉’。梨屬落葉果樹,冬季需要一定的低溫積累量,才能正常開花結果,全州屬于緯度較高的桂北地區,可以說是廣西栽培梨的優勢區。”眼下,正是采摘翠冠梨的時節,在果園的小路上,易顯榮一邊觀察著梨子長勢一邊說。“種梨是個精細活,不僅要選好品種,更要做好后續的疏枝、防病害等工作,不然會對梨子的質量和產量造成很大的影響。”
談到選種,果園的負責人蔣國春記憶猶新:“我是1999年開始種梨的,當時什么都不懂,胡亂跟風,選擇的品種是全州蜜梨,辛辛苦苦培育了3年,因為一場病害,結的果又小又酸,根本賣不出去,后來改種了適合本地的品種‘翠冠梨’,收成才慢慢好起來。”
選種問題解決后,蔣國春也松了一口氣,但是他發現,受限于栽培管理技術,他的果園產量始終上不去。在他苦惱之際,易顯榮找上了門。
“在梨子產業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栽培管理技術跟不上,拉枝整形不及時、修剪不到位,往往會衍生出一系列問題:結果枝老弱,產量和果實品質下降;結果層逐年上移和外移,樹體高大,田間作業費時費工,勞動成本增加;果園郁閉,病蟲害嚴重。”易顯榮說:“可以這么說,桂林大部分梨園都存在上述問題,老梨園尤其嚴重。”
(未修剪前,雙層結果的梨樹)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易顯榮以蔣國春的果園為樣板,從栽培技術方面做了一些改進:對結果多年的梨樹大枝進行修剪更新,將雙層結果的梨樹改進為單層結果,確保掛果質量不受影響;規范農藥化肥使用量等。以期通過一傳十、十傳百,示范推廣梨園栽培技術的應用,促進梨農增產豐收,實現梨產業助力廣西鄉村振興,推動廣西梨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開始,蔣國春還半信半疑,自家的梨樹已經長了這么高,一下子就砍了半截,產量真的會上去嗎?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收獲的時候,蔣國春才放下心來:他的梨園每畝產量不僅增加了400斤,梨子也更大更甜了。“真的很感謝易老師的幫助,自從采用了新的栽培技術,果子品相又好,產量又高,每年都早早地被批發商預訂完了,根本不愁銷路。”
在廣西,像蔣國春這樣受到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技術援助的農戶還有很多。近年來,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充分發揮自身定位優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每年組織科技人員深入鄉村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技扶貧活動,據統計,廣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累計贈送基層農技人員及果農技術資料30萬余份,培訓超90萬人次。
來源丨記者唐國檳 通訊員趙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