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應對高溫天氣對電網設備的“烤”驗,南方電網廣西桂林永福供電局密切關注天氣情況,持續開展輸變配設備運維,科學優化電網運行方式,全力確保迎峰度夏期間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客戶舒心用電。圖為7月24日,城區供電所員工在施工間隙喝水解渴。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秦鳴鳳 攝
任海寶在操作升降機。記者李忠波 攝
(相關資料圖)
永福蘇橋鎮福龍工業園的廣西惠昌創展鋼結構有限公司是桂林市第一家全產業鏈裝配式建材生產企業,是鋼結構工程設計、制作、安裝、研發一體化的鋼結構生產基地,年產鋼結構10萬噸,每年可實現銷售收入5億元,年納稅2500萬元,增加就業約300人。高溫下,工人全力投入生產。圖為工人正在進行栓釘焊接。記者周文瓊 通訊員劉玉婷 攝
高溫下的扎鋼筋工人。記者劉健 通訊員黃浩森 攝
工人頂著烈日工作。記者劉健 通訊員黃浩森 攝
在全州縣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西片區標準廠房及附屬工程項目建設工地,工人頭頂烈日切割木板。記者秦麗云 攝
全州縣:
高溫酷暑奮戰一線
加快重點項目建設
近日,高溫天氣持續。在全州縣的重大項目建設現場,建設者不懼高溫,堅持奮戰,保質保量完成階段進度。
23日上午11時40分,炎炎烈日炙烤大地。在全州縣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西片區標準廠房及附屬工程項目建設現場,不少工人仍沒有停下手中的活。該項目工地內幾乎沒有綠樹,記者踏入其中的一剎那,就覺得熱浪襲人。在工地的地面的施工點,有的工人正在切割模板,有的工人正在搬運磚塊,豆大的汗珠在他們臉上和脖子間無聲滴落。在建樓房的頂層,數名工人在機器的轟鳴中進行水泥灌注事宜。記者爬上三樓的頂層,摸了摸頂層的金屬結構,感覺特別燙手。呆了十分鐘左右,記者就已汗濕衣背。
據城西片區標準廠房及附屬工程項目建設現場的相關負責人唐先生介紹,該項目總立項6000萬元,為全州縣的重大建設項目之一。該項目從2021年7月動工,計劃在2022年12月竣工。今年以來,受雨季和汛期等因素影響,該項目建設進度被耽誤了一些。進入7月份,盡管高溫天氣不斷,但是工人們均在努力趕工期。為此,該工地錯時施工保進度,每天早上6:30開工,10:30休息;下午3點開工至傍晚7點收工。其中,為了保證施工進度,有些工作必須在中午也得繼續,以便為下午的工作做準備。這樣一來,工人們冒著高溫作業就成了項目工地上的常態。
據了解,全州縣工業園區現有工業企業81家,其中規上企業35家,全部正常生產在建項目6個。2022年1-6月,該園區81家入園企業實現總產值21.14億元,規模以上企業產值為18.53億元。目前,已經完成了米蘭香二期標準廠房項目5300平方米,在建標準廠房有全州縣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城西片區標準廠房2萬平方米、農民工返鄉創業園高標準廠房項目4萬平方米;完成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約7000萬元。
(記者秦麗云 通訊員黃劍蓉 蘇雨瀅)
臨桂寶山工業園:
一線“戰高溫”
錯峰施工忙
進入高溫天氣以來,臨桂區兩江鎮寶山工業園區(一期)項目為了搶工期、保項目,工人們堅守崗位,在工地上揮汗如雨,接受高溫“烤”驗。
7月21日17時許,該項目機加工車間施工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今年39歲的任海寶來自河南省三門峽市,是一名鋼結構安裝工人,到這里工作已有半年。記者見到他時,他正操作升降機和工友從十多米高的地方下來,豆大的汗珠順著他們臉頰滴落,身上的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一動就出汗,衣服上這種像鹽一樣白色東西就是出汗后留下的。”任海寶說。
“目前每天有300多名工人在工地上抓緊施工。高溫期間,我們在強化安全教育、安全措施的同時,實行‘抓兩頭、歇中間’的避高溫措施,做到安全、施工兩不誤。”項目施工方負責人介紹,另外,還為工人們準備了綠豆湯、藿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物品。
據了解,臨桂寶山工業園區一期項目總投資6.2億元,園區內規劃用地面積14.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9.7萬平方米,主要包括鑄造車間、機加工車間、輔助材料車間、天然氣調壓站等主體建筑,同時還將配備生活服務中心、園區公租房、市政道路等配套設施,建成后將成為臨桂乃至桂林工業發展新戰場。
(記者李忠波 通訊員韓寧)
高溫下的堅守:
建筑工人用汗水
澆筑城市之美
連日來,桂林持續高溫,在桂林市臨桂區秧塘山水科技園桂林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一期)項目施工現場,建設者們頂酷暑,戰高溫堅守在崗位上。7月22日下午,記者在該項目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各司其職,全力追趕工期進度。在沒有遮蔽的工地上,建筑工人們堅守在建設一線,戰高溫保進度。為此,施工單位也采取多種措施為工人們送清涼,最大限度保障工人施工安全。
據悉,桂林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一期)項目是自治區、桂林市的重點工程,建成后將有效彌補桂林產業園區基礎設施的不足,優化醫療器械企業生產環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整合優勢資源,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做大做強做優桂林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加快桂林地區老年康復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劉健 通訊員黃浩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