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不少網友都被一個名叫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視頻刷屏了
截至今天(7月26日)下午這則由“衣戈猜想”制作的視頻B站播放量已超過600萬實時在看人數持續保持過萬
(資料圖)
視頻講述了作者的二舅樸實又充實的一生
小時候考全校第一的二舅
因為發高燒時打針“成了殘疾”
后來用三天看會了木匠做活
開始給村里做木工
作者大姨和媽媽結婚時的家具
都是二舅親自完成的
后來,他顧起了全村的維修工作不會修的只有智能手機、汽車和電腦
還會自己做二胡釣魚線做弓毛、抓蛇做琴皮
畢竟,“二舅總有辦法”
二舅的人生也充滿了令人意外的際遇
他在北京被“領導”搓過背還領養了一個叫“寧寧”的女孩
所有的東西在路過二舅的人生后
好像都變得活了起來空的熏香米醋桶讓他一改成了自己的專用工具箱
二舅的故事讓人看得入迷作者冷峻又幽默的文字表達也讓人回味無窮
他稱66歲的二舅和88歲的姥姥
為“6688組合”,“酷的要死”
他觀察到二舅每走20步
就會落后姥姥3米
視頻的故事與表達就像夏日里雨點豆大的一陣雨
把網友砸醒
驚訝、刺激、透徹同時還留下一股泥土香
被打動與獲得了共鳴的網友刷屏了評論區
也有人說,二舅讓他們
想起了家鄉的人、身邊的親戚
還有網友
總結出了視頻中的“金句”
刷屏的“二舅”
確實成功治愈了不少人
讓大家從“精神內耗”中掙脫重新審視人生與價值
今日(7月26日)下午@衣戈猜想 通過線上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透露了這則視頻的幕后故事
視頻的創作初衷是什么?
衣戈猜想:很多年了,一直想表達一下。最近終于回村正好借這個機會做了一下。
視頻的文本是自己寫?是自己單獨拍攝,還是有團隊?
衣戈猜想:我沒有團隊,有人幫忙的話,就是我媳婦兒。文案是我自己寫的,拍攝是跟我媳婦兒一塊兒拍的。她買了個手機云臺,我不會用,所以大部分時間都是她在拍。
我們也不專業,所以大家會發現視頻拍得特別粗糙,而且回家之后我們大部分時間在帶孩子,然后抽時間拍拍。(文本)用了兩晚上的時間。
視頻中二舅的經歷都是真實的嗎?
衣戈猜想:不光每一個字都是真實的,事實上我還刪改了一些聽上去更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因為我不想搞得過于一驚一乍。
視頻截圖
有哪些原因擊中了網友?作品的表達還有沒有遺憾?
衣戈猜想:完全沒有想到會火,之前我也說過,我跟我媳婦兒就是想完全規避“流量焦慮”做這個視頻,因為我們以前做的視頻都有1000多萬播放量的,我們預估這個視頻只有10萬到15萬的播放量,我們是想了一個心愿,一個心結,掉粉兒也要做。
視頻爆火確實沒料到,但我現在想通了。我們九零后和八零后很多背井離鄉,在大城市里面工作,其實可能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從小在農村成長起來的。他們離開了農村,但跟故鄉和土地還是有很深的連結。他們可能和我一樣,就是印象中的家鄉永遠是冬天,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一次家,然后每次回家都很感慨:農村確實是日新月異,變得越來越新,但是家人越來越老了。所以,我覺得有可能是這些東西觸動了他們。其實這個稿子寫好的時候原本是4800多字,后來刪了1000多字,還有很多東西我沒有放進去,會有一點遺憾。
視頻截圖
二舅知道這個片子火了嗎?
衣戈猜想:對,他應該是(知道)。很多人在瘋狂刷朋友圈,但是老人們都六十、七十、八十多歲了,也不用微信。所以整個村子里知道這事兒的人,我估計就他(二舅)一個。
視頻截圖
有網友建議將二舅的故事拍成電影,有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衣戈猜想:實事求是來講,二舅的故事可能撐不起一個90分鐘片長的電影,因為電影里面慣常的沖突和矛盾,二舅也有,但不夠多,不夠密集,所以這部電影拍出來之后,可能效果不會那么好。有好幾個編劇,還有一個導演在跟我聊(改編成電影)這個事兒,但是整體來講,我對此不是很熱情。
來源丨紅星新聞 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