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資料圖片)
“今年的蚊子好像少了”
的話題沖上熱搜
全國多地的網友都表示
今年蚊子似乎真的少
不少廣西人也說
看到這條熱搜才發覺
身上的蚊子包確實少了
“電蚊拍很久沒見血了,
夜里也沒挨蚊子騷擾。”
事實果真如此嗎?
記者從自治區疾控中心了解到
監測結果顯示
今年廣西的蚊子數量并沒少
大家感覺蚊子少了
背后的真相有些扎心:
今夏持續高溫
蚊子也熱得不想營業了
兩種方法掌握蚊子數量
蚊子少沒少,要用數據說話。自治區疾控中心消殺與媒介防制所副所長熊綺夢介紹:
根據全區各地開展的蚊媒監測結果顯示,今年廣西主要蚊蟲種類的總體密度、季節消長趨勢與去年相比變化不大,蚊蟲從3、4月份開始進入活動期,隨著溫度升高逐步進入高峰期。
“大家感覺蚊子少了,應該與近期的高溫天氣有關。”熊綺夢介紹,溫度在20~30°C時,蚊子活動最活躍。溫度較低或較高都會影響蚊子的活動和生長繁殖。
▲因高溫蚊子活躍程度降低,給外出的市民蚊子變少的錯覺。
蚊子的數量是通過蚊媒監測來掌握的,常用的蚊媒監測方法有兩種:
一種是采用誘蚊燈來監測成蚊的密度,利用蚊蟲的趨光性或者模擬動物釋放二氧化碳來誘捕蚊蟲,在一定時間內誘捕到的蚊蟲越多,蚊密度越高;
另一種是通過檢查積水里面的蚊幼孳生情況來進行監測,在一定范圍內,有蚊幼孳生的積水數量越多,則蚊蟲密度越高。
▲孑孓,蚊子的幼蟲。
目前,廣西各市都設立有蚊媒監測點,根據疾病防控需要,分別對傳播登革熱的伊蚊等重要蚊媒開展監測。經過連續多年的監測,已經基本掌握了廣西蚊媒季節消長的規律。
實驗室里的蚊子身負重任
自治區疾控中心設有一個養蚊室,里面飼養著兩種廣西最常見的蚊子——致倦庫蚊和白紋伊蚊。養蚊室是一個恒溫恒濕的環境,溫度設定在26°C。在這里能完整地看到蚊子的一生。
▲自治區疾控中心消殺與媒介防制所培育的蚊子成蟲。
據介紹,大家在家里見到的蚊子,通常是致倦庫蚊,喜歡晚上活動;在戶外碰到的蚊子多半是白紋伊蚊,喜歡白天活動。
外面的蚊子生存不易,實驗室里的蚊子則養尊處優。其實,實驗室里的蚊子有特殊使命——進行藥效、抗藥性實驗。各種殺蟲劑、驅蚊劑等,已經讓野外的蚊子身經百戰,大多體內已有抗體。試驗則必須選擇沒接觸過藥物的“清白”蚊子。
天氣炎熱,防蚊要上心!
蚊子叮人的“高峰期”是什么時候?
如何才能遠離蚊子?
收好這份夏季防蚊全攻略
↓↓
來源丨南國早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