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
(資料圖片)
2022年“618”消費維權分析報告,
數據顯示,
6月1日至6月20日期間,
收集有關“直播帶貨”類負面信息237115條。
其中,
有關違反常識的農產品帶貨直播
考驗消費者忍受限度的討論引發關注。
違反常識的農產品帶貨直播
為什么會引起眾多網友的吐槽?
違反常識的農產品帶貨直播
在一段推銷山竹的視頻中,
商家從地上撿起
一條藤上掛著六七個山竹的藤蔓,
隨手摘一個,
切開向觀眾展示。
在另一段視頻中,
山竹又密密麻麻地長在了樹干上。
實際上,
山竹的果實和蘋果等水果一樣,
都結在枝頭上。
海南省保亭熱帶作物研究所副所長呂小舟表示:山竹是熱帶水果,果實結在枝梢上,從主干上看不到的。
在一段推銷草莓的視頻中,
賣家用醒目的標題寫著“四季結果草莓樹”。
而草莓,顧名思義,
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
更有甚者,
還整出了“雞蛋樹”的視頻。
盡管在評論區里經常能看到
不少網友質疑這些帶貨直播違反常識,
但此類視頻仍大量充斥在網絡直播和短視頻平臺上。
違反常識追求流量
傷害產業健康發展
專家指出,
違反常識的農產品帶貨直播,
反映出近年來網絡平臺上
追求“流量至上”的不良風氣,
對農產品電商產業的不良影響。
如果任其發展,
將會不利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一位有12年電商經驗的農戶告訴記者,
幾年前剛開始做農產品直播時,
由于直播的人少,很容易就受到關注。
2020年后,
農產品直播帶貨開始成為主流。
農村電商也不得不研究生存規則,
千方百計吸引用戶,獲得最大的收益。
做農村電商的小李說,
剛開始帶貨直播的時候
不用投錢就會有流量,
畢竟直播的人很少,
消費者在農戶直播間買的概率也會變大,
但是現在打開手機隨處都是直播間,
就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買跟直播間對標的,
購買力很強的那種消費群體的流量。
除了花錢買流量,
在電商的官方平臺中,
也有大量教小電商購買、
投放流量的技巧的教程。
小李表示,
投入100塊錢,
平臺會推薦至2000個人;
流量好了的話,
銷量自然就上來。
數據顯示,
2018年至2021年,
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逐年增長,
從2018年的2305億元增長到了4221億元。
與此同時,
隨著電商直播賣貨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
以及大部分農村主播自身流量有限,
帶貨效果不夠理想。
一些賣家開始用內容夸張、
違反常識的視頻來博取流量。
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封小郡解釋道:“你要么就請一個網紅自帶流量,要么你就向平臺購買流量,平臺流量費要占到營業額的20%以上,這時選擇用一種博人眼球的方式去吸引消費者,就可能是一種更加廉價的方式。”
專家指出,
出現這種情況的真正原因,
還在于網絡平臺“流量至上”的游戲規則,
導致小農電商在與大電商處于同一規則下競爭時,
越來越處于不利地位。
“現在平臺的邏輯都是打造爆款,你銷售的量越高,你就能得到平臺大量的免費的流量,導致平臺越來越偏向于大的電商戶,對小農是越來越被邊緣化的狀態。”
然而在短視頻大量占據人們信息獲取渠道的今天,
大量違反常識的視頻內容的傳播,
不但會引起網友的反感,
也會傷害到農產品電商產業的健康發展。
中國傳媒大學網絡法與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認為,
直播是一個法律有明確要求的活動,
需要傳遞的信息是真實的客觀的,
以明顯違背法律法規的一種方法來獲取流量,
這種風氣也會破壞整個直播行業的健康良性穩定發展。
多措并舉
構建健康的農產品直播生態
農產品帶貨直播不僅僅是靠流量,
更要靠質量。專家指出,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構建健康的農產品直播生態。王四新認為,平臺主要是要履行信息主體的責任,如果涉及商品銷售,它還有對商品銷售整個流程所涉及的各環節的法律問題進行把關的責任,要切切實實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利和利益。”
今年六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文化和旅游部共同制定了《網絡主播行為規范》,其中明確規定:網絡主播在提供網絡表演及視聽節目服務過程中,不得出現夸張宣傳誤導消費者等違反廣告相關法律法規的行為。對出現違規行為的網絡主播,要強化警示和約束;對問題性質嚴重、多次出現問題且屢教不改的網絡主播,應當封禁賬號,將相關網絡主播納入“黑名單”或“警示名單”,不允許以更換賬號或更換平臺等形式再度開播。對構成犯罪的網絡主播,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王四新表示:
“像這種違背誠信原則而進行的銷售活動,
我們市場監管部門也可以對它進行監管,
在這個過程中,
我們可以針對平臺以及主播違法情節的不同,
分別適用不同的法律。”
來源:央視網綜合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