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陽朔縣高田鎮將農業發展作為富民興鎮的重要抓手,落實落細“藏糧于民、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圍繞“人、地、技”三要素研重墨落細筆,寫好農業產業發展大文章。
聚焦多源引入,建深人才蓄水池。堅持黨管人才不放松,將人的要素擺在農業產業鏈最前端,實施“產業人才集聚計劃”,建立優秀人才庫,逐步完善人才體系。一是充分挖掘各村榜樣,致富帶頭人隊伍初步成型。每村按實際情況推優2名以上致富帶頭人,涵蓋種植、養殖、工程、勞務輸出等涉農各領域人才,目前全鎮在冊致富帶頭人35名,其中脫貧村黨員致富帶頭人9名。二是依托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基地優勢,吸納能人巧匠。目前共建立火龍果、蔬菜、砂糖橘、無花果、馬蹄等專業合作社和農業基地15個,吸納產業能人20多人。三是夯實后備人才支撐。以返鄉大學生、退伍軍人、優創青年等群體為重點培養對象,建立信息庫,目前儲備后備人才85名。四是打造“機關人才小高地”。成立高田鎮產業發展專項工作小組,充分利用掛點組、到村任職選調生、農技人員、駐村工作隊員等下派人才優勢,建立起機關涉農工作隊伍。
發力資源要素,盤活土地增效益。一是緊扣土地這個農業發展的基礎性要素,以項目建設推動資源整合。全力推進高田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落實,完成720 畝的土地丈量,通過墾造耕地、旱改水、耕地質量提升等途徑打造高標準農田。同時繼續完善蒙村、龍村、安定等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對灌溉水渠進行改擴建提質。二是完善水利基礎,解決用水之難。建設水庫水位監測系統7套,清理古提沖水庫淤泥2萬立方米;總投入1400多萬,重建沙子溪水庫大壩、溢洪道、右側灌溉渠,保證下游茨菇、馬蹄、蔬菜種植用水;爭取鄉村振興項目資金200多萬,在3個村委修建高標準水渠9.06千米,解決3000畝農田灌溉用水,惠及5000余人。三是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和撂荒地復耕復種工作,向撂荒土地要效益。采取“支部+基地+農戶”的方式,在蒙村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復耕撂荒地90多畝;成立陽朔高樂蔬菜種植合作社,盤活閑置土地60余畝發展富硒現代生態農業。
外引內培結合,技術服務送到家。一方面主動“外出取經”,組織人大代表、駐村工作隊、種植戶、村民代表到平樂、荔浦、灌陽、融安等地學習農業發展先進經驗,成功引進桑蠶、脆皮金桔、桑倉子等農業產業落地;組織種植合作社的業務骨干到桂林市農業科學研究中心、陽朔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參觀,學習蔬菜嫁接等農業提質增產的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將培訓開到家門口,讓群眾足不出戶學技術。依托鎮農業服務中心技術骨干,建立“農技下鄉服務隊”,舉辦馬蹄種植培訓班5期,授課近400人次,擴展馬蹄種植4500多畝,同時開設“夜間小課堂”5場,發放了《馬蹄高產栽培技術要點》等資料600余份,讓“飯后學技術”成為可能。發放玉米和黃豆種子,在蒙村村委六溪村現場教授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推廣撂荒復種近百畝;采地膜覆蓋栽培等科學種植技術推廣小香芋種植500多畝,預計純收入超600萬元。(通訊員陳旺有 莫家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