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從老城區到臨桂新區主要走兩條路——機場路和萬福路,不過,上下班高峰期時,無論走哪條路都可能面臨行車“不順”的情況。近日,桂林市自然資源局網站發布了《桂林市遇龍路修建性詳細規劃及風貌方案公示》,引發市民和網友的熱烈討論。那么,這條連接新老城區新的“快速通道”走向如何?對桂林交通的意義究竟有多大?
西起山水大道 東至環城南三路
據了解,遇龍路并不是一條全新的道路,這條路由象山區起始,東西走向,東起環城西一路,西至田心里(村),于1985年命名,因沿路有龍頭山,故名。
【資料圖】
在《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2013-2020年)中就規劃了遇龍路。2015年,原市規劃局發布《遇龍路道路選線規劃方案公示》。按當時的規劃方案,遇龍路東接沙河立交,向西經絹紡廠、扁擔山、金山南側,西至臨桂新區金山路,全長約7.75千米。受各種因素影響,遇龍路改擴建工程遲遲未能實施。
根據后來的《桂林市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專項規劃修編》(2018-2030),遇龍路的線位方案有所改變。
今年7月底,市自然資源局發布了《桂林市遇龍路修建性詳細規劃及風貌方案公示》(以下簡稱《公示》)。《公示》顯示,本次規劃的遇龍路西起山水大道(具體起點位于匯金廣場附近的太平橋),沿途與仕通路、大律路、人民路、經十九路、陽江南路等15條道路相交,東止于環城南三路,全長約11.5千米。
此外,《公示》還顯示,遇龍路未來基本全程將采用高架形式,規劃范圍內共有21個交叉口,道路紅線寬度為50米,為城市主干道,設計速度為60千米/小時,雙向六車道。
風景優美 建設難度不低
從《公示》中的一些線路規劃圖可以看出,遇龍路橫穿了萬福路以北的國家森林公園,因此沿途的風光會非常優美,視野也比較開闊。
該項目的業主單位桂林新城投資集團工作人員介紹,全程采用高架意味著投資較大,而項目建設也有許多難點。在距起點不遠處與人民路交叉,考慮到人民路兩側用地局促,且與西干渠距離小,擬采用機動車分離式,遇龍路直接上跨。
再向東則馬上與衡柳鐵路交叉,綜合考慮施工難易程度、相鄰平行通道建設情況,依然采用分離上跨鐵路方式。
之后路線北繞侯寨變電站,山區段主路基本是沿著原有的高壓鐵塔線路修建,因此在道路建設過程中面臨著高壓鐵塔遷移的問題。
經過山區后,遇龍路在與規劃中的陽江南路交叉口將新建一座“變形苜蓿葉形”互通式立交橋。立交位于白面山以北,絹紡廠以西。
陽江南路立交往東則是化機廠隧道,設置了上下行分洞的穿山隧道,隧道長約650米,施工難度較大。
有效分流交通 全程10分鐘車程
據介紹,遇龍路的功能定位為連接新老城區的快速通道(兼容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如果把老城區分為老城組團和高新組團,原來老城組團通過走翠竹(機場)路到達臨桂組團,而高新組團通過走萬福路到達臨桂組團。
原本機場路也是一條快速通道,但隨著新老城區間的人流量、車流量增加,高峰時段機動車的行車速度僅有20-25公里/小時。
萬福路雖然不堵車,但是終點出口的位置對于老城區而言有些偏遠,僅有瓦窯、萬福片區和高新片區的居民會選擇走這條路,如今凈瓶山大橋重建,高新片區如果要走萬福路,就需要繞行上海路或者龍門大橋。此外,雖然高峰時段萬福路很少出現堵車現象,但是凱風路還要承接雁山區、陽朔方向的車流,因此高峰時段行車也非常“不順”。
當然,疊彩片區還能走西二環路,但西二環路大車較多,高峰時段同樣也有堵車問題。
因此,這條“夾”在機場路和萬福路之間,終點出口距離老城區較近的遇龍路就顯得十分必要。“連接城市兩個主要區域,一般每1-2公里左右就需要一條道路,高峰時段壓力才不會那么大,但是機場路距離萬福路大約有8公里。”工作人員說,由于遇龍路定位為“快速通道”,沿途僅設計少量立交,因此未來開車從沙河立交到山水大道,無論是否在高峰期,全程僅需要10分鐘左右。
當然,這條路的功能并不僅限于分流。其實這條路的“控制節點”在陽江南路立交處,規劃的陽江南路正好與遇龍路形成“十字骨架”,所以未來無論是東西還是南北的車流,都可以通過該立交進行有效分流。
市民期待早日動工
遇龍路規劃方案一經公示,引起了廣大市民和網友的熱烈討論。
市民趙先生表示,如果在非上下班高峰期出行,從體育館附近駕車到創業大廈附近可能只要花20分鐘左右,但在高峰期,沒有1個小時左右很難到位。如果未來修建了遇龍路,再加上新凈瓶山大橋修通,肯定會走這條快速路。
市民莫先生表示,之前桂林沒有修建過全程高架橋的快速路,走遇龍路一定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希望早日動工。
一些網友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覺得遇龍路不能走電動車和行人。其實,遇龍路在設計方案中全程規劃了輔路的路線,大多數路段將主路與輔路分層設置,部分輔路利用路網繞行。
工作人員介紹,當前遇龍路的規劃設計方案已經確定,這也意味著施工的前期工作具備了開展條件,正式開工建設的日期離我們也會越來越近。
記者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