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連英正在穿串。
兩種口味的串串裝得滿滿當當。
【資料圖】
雙宇麻辣燙店。
雙宇麻辣燙的位置。(地圖截圖)
麻辣燙是一個很神奇的食物品類,在一鍋之中可以吃到各種肉菜蛋粉,站在攤前挑挑選選總能搭出一碗自己喜歡的美味。
雙宇麻辣燙位于秀峰區麗中路12號,是路邊的一個小小店面,只靠清湯、麻辣兩口大鍋,征服了眾多食客的味蕾。
★推薦理由 選擇自由 吃得開心
一碗骨頭湯,加一份粉絲,自己挑選幾串合口味的小菜,這樣配出來一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吃得好自然心情也好。
——家住麗中路的湯女士
★記者探店 兩口大鍋“包羅萬象”
來到這家開在路邊的小店,可以看到店里的不銹鋼餐車上擺著兩口大鍋,里面密密麻麻地裝滿了串串。鍋的上方是一塊牌子,羅列出每種食材的價格。老板娘站在推車后面,根據顧客的選擇將串串撈出來放到碗里,再用漏勺在湯里燙一份粉絲,最后澆上一勺骨頭湯,一碗有肉有菜有主食的麻辣燙就送到了顧客手里。
推車后面擺著一張小木桌,接待完客人之后,老板娘就會坐在桌前穿串。老板娘告訴記者,店里的串串有將近30種,搭配上牛骨和麻辣兩種湯底,可以組合出來的味道多種多樣。“最受歡迎的還是豬肺和牛腸,老顧客來了都會點。”
走進店里,側面的小房間已經坐著好幾個正在就餐的客人。小小的房間里沒人說話但是很“熱鬧”:嗦粉的“吱溜”聲,給食物吹氣的“呼呼”聲,喝湯的“咕嘟”聲,還有被辣到不停吸氣的“嘶嘶”聲,就像一支用嘴演奏著的奇特的樂曲。
記者點了一份面,選擇了不辣的牛骨湯底,再加了一份鵪鶉蛋和幾串鹵煮雜碎,花費10元。鹵透的鵪鶉蛋軟糯入味,吸飽了湯汁的炸豬皮韌性十足,嗦一筷子面條,再喝一口濃香的骨頭湯,不知不覺就融入了房間里這個“麻辣燙小樂團”。
★小店故事 機緣巧合入行 兢兢業業做小吃
“店名叫雙宇,是因為我兩個兒子的名字里都有一個‘宇’字。”老板陳連軍說。
雙宇麻辣燙是陳連軍和謝連英二人開的夫妻店,從2019年開始做,到現在也有三年了。這樣的“資歷”在老店云集、美食遍地的社區里可算不上什么,但是“雙宇”這個名字現在卻實打實地在居民心里占據了一塊地。
“做麻辣燙實在是出于巧合。”“80后”的陳連軍和妻子剛到桂林時并沒有開店的想法,他自己是一名外賣騎手。“那時整天配送外賣訂單,一來二去跟一些餐館的老板熟悉了。后來,一家做涼皮的老板剛好升級店鋪的設備,換下來一輛小餐車叫我買下來開個小吃店。我當時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半開玩笑地回答我‘做麻辣燙啊’。本來以為這就是朋友之間開個玩笑,但幾天之后,這輛小餐車就‘莫名其妙’地到我家里了。”
邁出第一步可能有些開玩笑的成分,但是接下來的路,陳連軍夫妻絲毫不敢怠慢。陳連軍先是向自己熟悉的餐館老板們不停“取經”,回頭又跟自己家里當廚師的親戚學習鹵煮技術。夫妻兩人學得越認真,就發現自己不了解的東西越多,然后又是一頓惡補,在做小吃這個科目上越走越遠。“后來我們也學老師傅那樣用肉‘養’自己的鹵水,加了自創老鹵的麻辣湯底也成為了我們最大的特色。”
每天早上,陳連軍負責去菜市場進貨,謝連英就在店里處理雜務。等材料買回來后,二人就開始生火熬煮。店里的辣鹵香氣逐漸升騰起來,周圍的熟客就知道小店已經做好準備了,一個個尋著氣味來到店里。
現在的陳連軍已經開了兩家分店,生活在做起麻辣燙后也變得閑適不少,但總店依舊還用著當年那輛因為“巧合”買下來的餐車。“我想提醒自己,是當時努力學習餐飲技術,才讓小店站穩了腳跟,這個餐車就是見證。”
夫妻二人現在依舊保持著“補課”的習慣。店里不忙的時候,他們不是在后廚琢磨香料鹵料,就是在琢磨新的小吃產品,后來又自己學習制作仙人豆腐、孜然爆炒豬肺,成了店里的新“招牌”。“小吃也有大學問,既然入了這行,學技術是不能松懈的。把這個招牌做好做大,就是我接下來的目標。”陳連軍說。
記者陽聃甫 文/攝(地圖截圖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