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共享電動車頭盔有點臟 市民想戴卻“下不了手”
頭盔讓人“頭疼” 誰來及時清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運營企業:增加專人清理頻次
近段時間,接連有市民致電本報新聞熱線2834000反映,稱街頭的共享電動車頭盔有點臟,讓騎車人很為難:“戴,有點臟;不戴,存在安全隱患,交警會處罰?!?/p>
近日,記者對市區街頭共享電動車進行了實地探訪,一些車輛的頭盔確實存在衛生問題。相關運營企業對此表示,會有專人清洗。
想戴頭盔卻“下不了手”
今年3月份,美團、青桔和一嗖智行等品牌拿到了在桂林市區運營共享電動車的“入場券”。這些車除了提升舒適度之外,安全性的增加更是亮點,受到廣大騎行市民歡迎。然而,近段時間來,接連有市民反映,稱街頭的共享電動車頭盔有點臟,希望引起相關企業重視并整改。
8月7日上午,市民曾先生計劃去西城大道政務中心辦事,便在山水大道路邊掃了一輛共享電動車,同時打開了頭盔鎖。當他拿起放置在車筐里的頭盔時,卻看到車筐里有三張用過的紙巾和一個口罩,頭盔綁帶有明顯的污漬。這讓原本想戴頭盔出行的他又把頭盔放回了車筐,并僥幸地認為,此處距離目的地不是很遠,不戴頭盔也不要緊。當他行至山水大道和鳳凰路的交叉路口時,被執勤交警攔了下來,詢問他為什么不戴頭盔。他趕緊拿起車筐里的頭盔戴在頭上,并跟交警說明了相關情況。不過,想起頭盔有點臟,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市民寧女士經常騎共享電動車出行。她說:“我經常遇到頭盔臟的情況,不戴又不行。為此,我隨身帶著毛巾和酒精,使用頭盔時先擦擦,特別是那根頭盔綁帶,不噴酒精我不敢使用?!?/p>
一些共享電動車頭盔的確有點臟
8月9日上午9點30分左右,記者來到臨桂區西城大道政務中心門前,停車點上停有10輛共享電動車。其中,一嗖智行3輛,車筐內沒有紙巾、枯葉等垃圾,頭盔內部也無明顯污漬痕跡。青桔2輛,一輛無頭盔,車筐內有枯葉。記者解鎖另一輛青桔電動車的頭盔鎖后看到,車筐底部和頭盔邊沿有多處明顯的污漬。美團共享電動車有5輛,其中一輛的頭盔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一嗖智行的頭盔。還有1輛車停放在非機動車道上,車筐內有多團紙巾和卷筒紙硬紙芯。
上午10點08分,記者來到臨桂區榕山路,查看了該路東側的共享電動車。青桔車有7輛,其中兩輛沒有頭盔。記者解鎖另外5輛車的頭盔鎖后看到,里面均有枯葉和紙巾等垃圾,其中一個頭盔邊緣有明顯污漬。美團車有6輛,其中3輛車筐內有枯葉和紙巾等垃圾、一輛車筐內有一張廢舊的廣告單、一輛有一個煙盒、一輛有兩小塊干卷的西瓜皮。一嗖智行車5輛,車筐內無枯葉、紙巾等垃圾。
上午11點05分,記者查看了臨桂區一院兩館和文武巷前人行道旁邊的共享電動車。美團車一輛,車筐內有一包QQ糖。一嗖智行車一輛,車筐內無枯葉、紙巾等垃圾。青桔車4輛,一輛無頭盔,車筐內有一團紙巾,另外3輛車筐內均有枯葉和發黃的紙巾。
上午11點23分,記者來到三元路附近的人行道停車點,這里停有8輛共享電動車。美團和青桔的7輛車車筐內均有枯葉、紙巾等垃圾,車筐底部有污漬。
下午2點54分,記者來到中山中路,查看了工行金泰大廈附近人行道上的共享電動車。美團車11輛,其中9輛車的車筐內有枯葉、紙巾、紙盒、飲料瓶、一次性塑料杯子等垃圾。青桔車4輛,車筐內有枯葉、紙巾等垃圾,其中一輛車頭盔邊緣和綁帶污漬明顯。在陽橋頭榕湖北路路口處的停車點,十余輛共享電動車中,只有兩輛車車筐內無垃圾。
據了解,三個品牌車輛車筐設計不同,青桔和美團的車筐要比一嗖智行的車筐深,底部縫隙也要小一些,容易藏污納垢。一嗖智行車輛的車筐較淺,底部縫隙較大,不容易容納枯葉、紙巾等垃圾。
不過,乘車市民表示,無論設計如何,運營企業對電動車的管理很重要,對頭盔這種直接接觸乘車人的物品應該定時清理。
運營方說有專人清洗
記者將市民的反映和走訪調查的情況反饋給了三家共享電動車相關負責人,并向他們了解企業對共享電動車的日常管理措施。
青桔共享電動車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公司安排運維人員用專項工具對車輛進行清理。路面清理以清理垃圾、車輛擦拭消毒、鏟除小廣告為主,入倉保養的車輛還會通過高壓水槍對整車做清潔和消毒。同時,運維團隊還會通過高頻次路面巡查,對粘貼小廣告人員及時發現并且上報主管部門。另外,共享電動車長期處在戶外環境中,車輛上會存在自然掉落或人為丟棄的垃圾。對市民和記者反映的情況,運維人員會提升路面巡查頻次,并勸阻隨意丟棄垃圾的行為。他們也呼吁大家文明用車,杜絕亂扔垃圾。
美團共享電動車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的運維員將定期對頭盔進行清洗消毒,市民使用后可將頭盔順扣放置于車籃中,既可以減少積灰量,也可以避免下雨淋濕導致無法使用。同時,他們呼吁用戶文明使用共享電動車,守交規不載人,戴好頭盔。
一嗖智行共享電動車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安排有專人對路面共享電動車進行清理,保持車筐和頭盔干凈衛生。對于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有車輛沒有頭盔的情況,該負責人表示,巡查人員一旦發現頭盔缺失,都會第一時間將頭盔補上。
記者申艷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