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多世紀前的一個冬天
(資料圖片)
天津女醫生肖瑞香抱著剛滿月的女兒與丈夫于澤光
一起毅然踏上去往廣西的列車
從華北到華南火車載著他們駛向陌生的遠方
肖瑞香沒想到自己27歲到38歲的青春年華留在了這片即將抵達的熱土
夫妻二人帶著孩子在廣西時的合影。
與肖瑞香同行的是一支由近兩千名天津醫護、八千名家屬組成的隊伍
他們大多正值青春
卻肩負起醫療援助廣西的任務
彼時廣西的醫療資源極度匱乏
農村條件更是艱苦
連許多常見病都無法得到醫治
當地醫生幾乎沒有接受過現代醫療教育
1969年11月肖瑞香見到了當時真實的廣西
“不通水,不通電,一些醫療設備都沒法用”
夫妻二人支援的原臨桂縣兩江公社僅有簡單的醫療器械
從零開始
于澤光和同事負責看病培訓
肖瑞香負責藥劑管理
艷陽天、暴雨天于澤光巡診的腳步不停
甚至曾經差點掉進河里被洪水卷走
老照片成為夫妻的珍貴回憶(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藥房更是離不開肖瑞香
為了能照顧尚在襁褓中的女兒
她一邊在藥房忙碌一邊遙望河對岸的宿舍
她與人約定對岸揮竿搖旗證明女兒已經餓得嚎哭不止
肖瑞香就過去給孩子喂奶之后再趕回來接著工作
一次于澤光值夜班一戶人家的孩子病重已奄奄一息
于澤光二話不說坐著竹筏夜渡到那戶人家馬不停蹄地將生命垂危的孩子帶回醫院
全力搶救之下孩子轉危為安
“他們可真行”村民的肯定是他們最大的欣慰
二人的孩子(左二)與當地村民的孩子一起玩耍。
鄉親們對他們的信賴一日多過一日
甚至“赤腳醫生”都來認他們做老師
夫妻倆的當地話也說得一天比一天好
挑水挑糞,施肥種地兩個城里人農活干得不比當地人差
夫妻二人帶著孩子在廣西時的照片。
肖瑞香也哭過
因為實在無暇看顧女兒
孩子曾掉進水塘視力受到損害
幾千公里外的家人也只能靠書信聯絡
退休后,二人時常回憶起當年的往事(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攝
1980年夫妻二人踏上返津的歸途
肖瑞香彼時已離家整整11年
再見家人長輩的發絲白了,身子佝僂了
連天津這座城市她都覺得陌生
他們時常想起臨行前鄉親們為他們舉辦的送行宴
“永遠不會忘記”這句話刻在他們的腦海里
“我已經分不清自己是天津人還是廣西人了”于澤光說
肖瑞香在家閱讀(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 攝
回津后夫妻倆繼續在醫療一線堅守多年直到退休
“第二故鄉”廣西的醫療事業成為他們最關心的話題
借著與老友聯系的機會
他們了解到當地醫療條件有了長足進步
“鄉親們都能看上病這輩子我就沒白活”
閑暇之余二人攜手漫步(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佳麗 攝
除了于澤光和肖瑞香還有很多天津支邊醫生扎根廣西偏遠地區救死扶傷留下許多感人故事
而廣西半個世紀來
醫療事業翻天覆地的變化
也絕不僅僅發生在祖國一隅
我們國家從缺醫少藥、病無所醫到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
一代又一代醫療工作者們用自己的青春熱血書寫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