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庫區迎來首次“生態魚”捕撈。
2018年青獅潭水庫投放魚苗:以水養魚、以魚凈水 (蘭田鄉政府供圖)
(資料圖)
如今生態修復后的青獅潭水域。
2013年網箱拆除前圖片(蘭田鄉政府供圖)
□本報記者蘇展 通訊員黃勇丹 文/攝
養魚、捕魚,對于青獅潭庫區的居民來說,曾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網箱養魚為這里的百姓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其造成的污染使水庫水質每況愈下,8年前,庫區展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大整治,網箱被全部取締。此后數年,養魚在庫區成了禁忌。
然而,近日,庫區三個漁業合作社陸續下網開捕,一張張漁網再現青獅潭。8年后,面對生態保護和百姓生產生活的矛盾,青獅潭這次給出的答案是“養魚凈水”。
魚來了
青獅潭水庫建于1958年,是桂北最大的水庫,水域涉及靈川縣九屋鎮、蘭田瑤族鄉和公平鄉三個鄉鎮。因為水庫建設,這里大面積的山林和耕地被淹沒,庫區移民的人均水田只有0.25畝,人均旱地0.128畝,加起來人均不到4分田地,在這里發展種養產業面臨著物理空間上的先天劣勢。
在過去,這里的百姓主要靠著伐售山上的毛竹和外出務工為生,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末,有人把一堆網箱帶回了庫區,這里開始有了養殖產業。
蘭田瑤族鄉蘭田村委楓木根村的梁運喜就是最早將網箱帶回庫區的那批“帶頭人”之一。30歲那年,梁運喜在八里街賣魚飼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朋友到湖北考察飼料,卻意外發現了網箱養殖技術。“當時大家心里都沒底,就想著試試這種養殖技術能不能在自家門口普及,如果成功了,不僅可以帶著大家賺錢,自己的飼料也有穩定的銷路。”
就這樣,青獅潭水庫第一個25平方米的“試點”網箱搭了起來,這一試就養出了1萬多斤魚。試點的成功,使得庫區周邊村子的村民紛紛效仿,網箱養魚如同星火燎原一般,慢慢遍布整個庫區。
魚走了
梁運喜出生在庫區,成長在庫區,他記得,小時候水庫兩三米深的水域都可清澈見底,村里推廣自來水之前,他們是喝著青獅潭的水長大的。然而,在網箱養魚推廣之后,這片他們熟悉的水域開始一天天變得陌生,日漸渾濁的水質,讓他們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前路。直到有一天,他們發現用這里的水洗個手,都會染上一股魚腥味。
有公開報道顯示,2005年,青獅潭水庫網箱養殖面積是3萬多平方米,到2013年,養殖面積接近30萬平方米,庫區網箱養魚戶達346戶,共有5943個網箱,每天至少向庫區投放魚飼料上百噸。而飼料的殘渣及魚的排泄物日積月累,水質因此惡化。網箱養魚的“鼎盛時期”,這里的水質檢測為“劣Ⅴ類”。
“劣Ⅴ類”是個什么概念呢?根據我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把水體劃分為五個等級:I類主要適用于源頭水、國家自然保護區;II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珍稀水生生物棲息地、魚蝦類產卵場、仔稚幼魚的索餌場等;III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IV類主要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V類主要適用于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而“劣Ⅴ類水”就是水質比V類還要差的水。可以說這種水基本已經喪失水的使用功能。
“那時整個青獅潭水庫就相當于一個大‘魚塘’。”這樣的水質顯然已經影響到了包括梁運喜在內庫區百姓自身的生活,即便當時養魚確實能賺錢,但他們大部分人都感覺到“這樣下去不行”。
2012年,廣西開始實施第一部地方綜合性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廣西壯族自治區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2013年,《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13-2025年)》正式出臺。立法推動著漓江生態治理機制從行政管控邁向全域法治化保護。
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桂林市和靈川縣花費數千萬元,開展青獅潭水庫水質環境綜合治理行動,通過補助、勸導、轉產等方式引導村民將網箱拆除。整治行動得到了庫區大部分人的支持與配合。
梁運喜也成為了最早將網箱拆除的那批人。他積極響應號召,主動拆除了自家200多平方米網箱。而他的飼料生意自然也受到嚴重沖擊,“銷量是直接砍掉三分之二吧,但沒關系,我們還可以再找別的渠道賣”。
在這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網箱養魚已成為庫區群眾主要的經濟來源,網箱沒了,村民們靠什么生活?
青獅潭水庫水域涉及的三個鄉鎮中,網箱養魚最為泛濫的是公平鄉。2016年,蔡平到公平鄉擔任鄉長,那是“大整治”之后的第三年,這一階段的庫區群眾正面臨著失去主要經濟來源后的迷失,蔡平到任之后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幫助失去網箱群眾“再探索,找出路”。
養豬、養牛、養羊、養竹鼠……在當地政府與農業部門的引導下,青獅潭庫區的移民進行了大膽嘗試,依靠專業的技術指導和當地人民的勤勞,失去網箱養魚的經濟困難馬上就被新開啟的養殖事業解決了。2016年剛好趕上生豬價格一路上漲,一度達到歷史高點。“改行養豬的村民在那年著實獲得了很不錯的收益。”蔡平說。
但很快,大家發現,雖然水里的網箱沒有了,但是岸上的養殖場開始遍地開花,青獅潭水庫周邊500米范圍內的養殖場一度達到300多個,人們又漸漸意識到,這不過是將污染源從水中搬到了岸上,豬圈牛場造成的污水排放都直接流入了青獅潭水庫。
“水上大整治”之后,又是一輪“岸上大整治”。2018年,靈川縣按照“實事求是、依法處置、疏堵結合”的原則,拆除庫區周邊500米范圍內污染畜禽養殖場,污染養殖場發放獎補資金共約5500萬元,后續轉產扶持仍需投入資金3000萬元。
公平鄉又是當時水庫三個鄉鎮里建養殖場最多的。整個庫區總計有300多家需要取締的養殖場,公平鄉占了270多個,鄉政府承受的工作壓力可見一斑。“我們專門成立了畜禽污染養殖場拆除轉產工作領導小組,不斷地跟群眾做工作。”蔡平說。
經過多次上門對養殖戶進行“面對面”“一對一”談心等方式,養殖戶從一開始的“拒拆”漸漸轉變為“要拆”,許多人也簽下了轉產協議。據悉,至2019年12月31日,該鄉完成污染養殖場拆除并驗收274戶272個養殖場,完成率100%。
魚回來了
水上不能養,岸上也不能養,轉產方向似乎只能以食用菌、蔬菜、林下種植為主。但這里的人們似乎心有不甘,對青獅潭多少有點“意難平”。好水為何不能養好魚?2018年,“岸上大整治”開啟的當年,靈川縣人民政府同步出臺了《青獅潭水庫生態漁業發展分區域養殖實施方案》。“生態魚”的概念被首次引入青獅潭。
同樣是養魚,也同樣還是在青獅潭水庫養魚,這“生態魚”和過去的“網箱魚”有什么不同呢?
“使用網箱養魚需要大量的人工投食,相當一部分投喂的飼料不能被網箱內的魚吃完而進入了水中,飼料中含有氮、磷和有機物等營養成分,分解時會消耗大量的溶解氧,造成水污染。”靈川縣農業農村局水產站站長文岐莉告訴記者,網箱養魚的弊端顯而易見,除了向水里投放飼料造成污染外,為了防止魚病發生,養殖戶還會將各種化學物質直接噴灑到水體中,加上養殖戶在連片網箱上搭棚建屋居住,產生的生活垃圾也排入養殖水域。久而久之,網箱養殖不但使水生動物本身的生存環境惡化,也影響周圍水體的水質,甚至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用水。
而“生態養魚”的理念則相反,養魚過程中不投料、不投餌、不投肥,魚類只以水庫內的浮游生物為食,簡單地說就是“放養”。
人們只需要定期按照專業人士的指導適量投放魚苗至水庫,然后等待其自然成長到可收獲就算成功了。
由于過去網箱養殖投餌過量等原因,水底仍然富含餌料殘留的底泥,“生態養魚”期間,人們還盡量選擇投放對生態有恢復性作用的魚種,比如投放濾食性魚類鰱魚、鳙魚,這些魚可以有效消耗富營養的底泥,從而達到漁業生產與環境受益的雙贏,實現“以水養魚、以魚凈水”的目標。
2018年,九屋、蘭田、公平三個鄉鎮分別成立漁業合作社,凡是鄰近庫區的群眾,都可以成為合作社的社員,魚資源是全體合作社社員的,采取統一投放魚苗,統一捕撈,出售的商品魚錢款也是向全體社員分紅。“電魚、燈光捕魚、放地籠、攔網包括釣魚全面禁止,由全體社員監督,并配以專業管護巡邏人員,使水庫無序捕魚和泛濫捕魚現象有了很大改觀,寬闊的水體面積,合理的魚種投放,相信將來水庫的魚會更多。”文岐莉對青獅潭“生態養魚”充滿信心。
經過四年嘗試與探索,今年夏天,青獅潭水庫3萬多畝水域終于等來了首個“生態魚”捕撈季,庫區居民迎來了久違而熟悉的場面。8月初,記者在蘭田瑤族鄉趕上了該鄉今年第三次捕撈,浪花飛濺,魚兒騰空,一網收獲了750公斤魚。據悉,目前該鄉總計捕撈超過了5萬公斤魚,增收70多萬元。該村委12個自然村1560人入社成為會員,占全村人口的87%。
而就在去年,水庫的鰱魚、鳙魚獲得“中綠華夏”有機產品認證,在“名牌”光環加持下,“青獅潭的魚”銷路更加不愁。
更好的消息是,通過這些年的生態養魚實踐,目前青獅潭水庫水質長年保持在Ⅱ類水水平,一級保護區則達到Ⅰ類水水平。
魚回來了,水也更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