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住房難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如何選址、建設,備受各方關注。8月25日,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從自治區住建廳了解到,廣西地方標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導則》(以下簡稱《導則》)正在公開征求意見。《導則》對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整體規劃、配套設施、單體設計、室內裝修等提出了基本建設要求,首次提出保障性租賃住房以小戶型為主,建筑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
▲江南企業公園保障性租賃住房公寓由標準廠房改建而成。 南寧市住建局供圖
優先選擇配套設施較完善的區域
(資料圖片)
據了解,《導則》將保障性租賃住房分為住宅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兩大類別。這兩大類住房會在什么地方規劃建設?
《導則》提出,保障性租賃住房的選址,優先選擇周邊1公里范圍內公共配套設施較為完善、市政基礎設施較為齊全的區域,或有同步建設、同期投入使用的公共配套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區域進行建設。綜合考慮區域功能定位、產業發展和就業人員數量等因素進行選址。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主要安排在產業園區及周邊、軌道交通站點附近和城市建設重點片區等交通便捷、生產生活便利、租賃住房需求集中的區域;改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宜遵循“規劃匹配、建設補缺、綜合達標、逐步完善”的原則進行選擇。
同時,保障性租賃住房應選擇在安全、適宜居住的地段進行建設,避開可能引發工程地質災害的不利地段,并選擇遠離危險源(危險化學品、易燃易爆品、輻射源等)和污染源(土壤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等)。
考慮青少年、兒童及老人等人群需求
據了解,上述兩大類住房在配套設施(含教育、商務服務和綜合管理服務)、套型面積、居室配置等方面的標準各不相同。其中,住宅型是供家庭居住使用,而宿舍型則主要供單身人士使用,這也為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提供了更多的租房選擇。
在戶型和面積方面,住宅型保障性租賃住房應設臥室、起居室(廳)、廚房和衛生間等基本功能空間,套型建筑面積不宜大于70平方米。不大于50平方米的單間配套、一房一廳所占比例不宜小于總套數的50%。
宿舍型保障性租賃住房宜以面積不大于30平方米的單間配套、一房一廳為主。當為多人宿舍時,每個居室人數不應超過8人,且人均使用面積不應低于4平方米。當配置有6~8人/間的多人宿舍時,除套型內的衛生間以外,宜在該層設置公共衛生間。
保障性租賃住房應充分考慮各類人群需求特點,向青少年、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等提供活動社交的場所及相應的服務設施,服務設施的設置應滿足無障礙設計要求。
鼓勵打造智慧社區,方便租戶生活
在配套設施方面,《導則》明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應結合周邊地區設施實際和不同租住人群需求,建設產業、居住、服務相融合的活力社區。保障性租賃住房可營造尺度適宜、功能豐富的活力交往空間,滿足不同租住人群需求,還可設置一定面積的室外運動場地,增加交往空間設置。同時,在主要出入口附近,設置面積不小于10平方米的會客廳,設置智能快件箱,配置公共洗衣房,方便租戶生活。
社區是否夠“智慧”,影響新青年、新市民等群體的租住體驗。《導則》提出,保障性租賃住房設計應符合智慧技術管理與服務要求,倡導應用智能化技術,打造智慧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