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苑 通訊員張雅昕 陽薇
“桂林高溫上榜了,排名居然在‘火爐’武漢之前!”——8月24日,桂林人一邊接受著高溫的炙烤,一邊帶著復雜的心情議論一份網上流傳的“全國日氣溫排行榜”。這份由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發布的圖表顯示,24日“出伏”當天,桂林以超過39℃的高溫排名全國第27位。
(資料圖)
今夏,“超長待機”的高溫成為當仁不讓的焦點。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我國6月以來的平均高溫日數為1961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多,成為“史上最熱夏天”。
在全國的大趨勢下,今年桂林的高溫持久度長,威力也不小,且降雨量明顯減少。面對高溫和干旱,不少市民提出疑問:為何不能實施人工降雨,緩解干旱帶來的影響?對此氣象部門回應:實施人工增雨需要“天時”。從24日起,我市抓住時機已實施多次人工增雨作業。
高溫+少雨,桂林經歷“加長版”三伏天
從7月16日至8月24日,今年長達40天的“加長版”三伏天于24日宣告結束?;仡櫧衲甑娜欤邷亍⑸儆晔恰爸骰{”。
今年夏天桂林熱到什么程度?市氣象臺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16日—8月24日,桂林35℃以上的高溫日達24天,僅少于2019年,位于1960年以來的第二高位,而37℃以上的高溫日數則位于1960年以來之首。從最高氣溫來看,最高氣溫是8月24日,達到39.2℃??v觀30年來三伏天期間的日最高溫度,排名榜首的是2003年7月23日,39.5℃;其次是2007年8月8日和2013年8月13日的39.3℃;今年的39.2℃排名第三。
從降雨情況看,今年7月16日—8月24日共有雨日11天,總降雨量53.4毫米。而從1993—2022年3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歷年同期降雨量平均值位224.9毫米,今年偏少171.5毫米。
雖然8月23日已進入了秋天的第二個節氣處暑,盡管大家都盼著天氣涼下來,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炎熱天氣還有點“眷戀”桂林。
8月24日,臺風“馬鞍”的到來為桂林帶來了幾場“甘霖”,但由于“馬鞍”對桂林影響較小,高溫并沒有得到明顯的緩解。
記者從桂林氣象臺了解到,本周(8月29日—9月2日),桂林仍有37℃以上的高溫。8月31日將有一股弱冷空氣到來,桂林有望等到“解渴雨”。
抗旱戰高溫,桂林氣象部門抓“天時”增“甘霖”
“雨終于來了,真是久旱逢甘霖,果園里的果樹有救了!”8月24日早上8點多,在灌陽縣城關,農戶們興奮地看著大顆的雨滴落下,心情大好。這場喜雨的到來,除了“天公作美”,還有氣象部門人工增雨的貢獻。據悉,當天灌陽縣人影辦成功實施了人工增雨作業。
記者從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獲悉,8月24日—26日,該辦抓住臺風外圍云層的有利條件,組織各縣人影部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全州、臨桂、灌陽、資源、興安、陽朔、恭城、荔浦、永福等地先后進行了人工增雨作業。截至8月27日,全市共人工增雨作業12次,發射火箭彈30枚。作業后,影響區域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其中雨量最大的永??h永福鎮站點達27.1毫米。這些“及時雨”對緩解持續高溫造成的干旱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何不能隨時隨地“呼風喚雨”?
專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人工增雨是緩解旱情的好辦法。面對近期桂林天氣的“炙烤模式”,許多市民疑惑為什么不能隨時隨地“催雨”?市人影辦工作人員披露,最近一段時間甚至有市民致電請求盡快在市區進行人工降雨。
為此,人影專家做出了解釋:“現在很多人可能把人工增雨理解成了人工降雨。其實這一字之差,概念完全不一樣?!惫鹆质腥擞稗k相關人士介紹,人工增雨是指在適當條件下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向目標云中播撒適量的催化劑,以影響云物理過程,從而實現增加地面降水的活動。人工增雨手段可以使一些原本不能自然降水的云受到激發,從而產生雨,也可以讓一些原本就要產生自然降水的云層降下更多的雨水。
但人工增雨并非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是要有能下雨的云,還要看作業方式、作業時機、催化劑量等,還要在云團路徑上有作業站點并獲得作業空域。目前人工增雨主要方式有三種:一是飛機在云中播撒催化劑,二是向云團發射火箭彈輸送催化劑,三是在迎風坡面設置地面煙爐,通過自然上升氣流向下游云團送去催化劑。
采訪中,人影專家還介紹,從桂林今年的天氣情況來看,實施人工增雨的條件少,為人工增雨作業的開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只要還有人工增雨的作業機會,隨時待命。”桂林市人影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旱情未解除之前,我市各級人影作業單位將不分晝夜24小時待命,與氣象臺、雷達站協同配合,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科學開展增雨工作,將雨水“請”下來,為桂林“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