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年中秋將至,又到了“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的好日子。當我們仰望月亮,就是在抒發團圓的愿望,也是在談論各種美的可能——對于月亮的意義以及象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知,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追逐”月亮,在他們的講述里,我們能看到最浪漫的故事、最純粹的理想,那也是最美的“月光”。
(相關資料圖)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明月自古以來便是歷代中國文人詠賞的對象,被賦予思鄉、美好的內涵。過去古人們抬頭詠月,現在的人們舉手拍月。在廣西桂林,一名19歲的天文攝影師得到業內眾口一詞的稱贊,他鏡頭里的月亮美得讓人心醉。
▲黃一駿拿齊了裝備在桂林堯山上等待最佳光線。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游擁軍 攝
19歲少年迷上天文攝影
“不喜歡攝影,只喜歡看風景”,這是今年19歲少年黃一駿在社交平臺上的簡介。黃一駿在2016年便開始了他的攝影之路,因拍攝桂林山水“一戰成名”,成為不少攝影平臺的簽約攝影師。
▲2020.08.04 桂林靈川清江田瀑布。黃一駿攝
在黃一駿的眾多風景照中,有一組月亮主題的作品吸引了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的注意。黃一駿告訴記者,去年11月,在機緣巧合之下,自己在網上看到了一些深空天體的照片,重新燃起了小時候探索星空的熱情,于是他開始將鏡頭對準月亮和星星。“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月球環形山上的陰影,頗有在月球上看日出日落的感覺。”回憶起第一次在鏡頭看到月亮的情景,當時的震撼與夢幻,仍歷歷在目,這也讓他深深地迷上了天文攝影。
▲黃一駿正在拍攝天體。受訪者供圖
凌晨四點起床,追趕一次又一次的日落與日出,拍月亮,看流星雨……他說,拍攝深空天體的圖片與平時拍攝星野(銀河、星軌與地面景色結合的題材)有很大的不同,深空照片的視場大多較小,天體幾乎占滿了整個屏幕,“當那些只是遠遠地瞥見過、甚至連名字都還叫不出的天體真實地展現在眼前時,那種感覺讓人十分上癮。”
▲在桂林的群山之間尋找拍攝星空的最佳地點,黃一駿和爸爸不懂走了多少夜路。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游擁軍 攝
拍月亮是門技術活
在19歲的少年眼里,月亮什么樣的呢?“月球表面上的千溝萬壑被籠罩于陰影與高光的交織之中,尤其是邊緣的位置,非常富有立體感。我能很清晰地看到月球上縱橫交錯的月球山脈和廣袤的月海。”黃一駿利用天文望遠鏡搭配冷凍相機拍攝月面,在清晰的畫面下,那些有趣的月表地形更讓他著迷,他不禁感嘆,“如果有可能,還真的希望去上面看一看。”
▲月表地形之佩塔維厄斯。黃一駿攝
而為了把月亮拍好,這位“00后”有著超出年齡的執著。他第一次對極軸、校準赤道儀和望遠鏡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控制望遠鏡拍攝月面需要提前知道當日的月相和月球出現的時間,選擇月球高度角較高的時間段拍攝即可,重點在于定位月球和手動操控赤道儀對月面進行拼接拍攝。
▲漸盈凸月。黃一駿攝
“怎么移動、怎么計劃全得靠腦袋記住,一點一點地挪動,這個是比較需要耐心的,偶爾會有幾朵云飄來,還得慢慢待其散去。”黃一駿補充到,因為最終呈現在相機的畫面十分龐大,只有月面的一小部分,所以需要操控赤道儀分別對每一個部位進行拍攝,花費1~2個小時是常有的事,同時,數據量也非常驚人,一晚上拍攝的數據可以達到40G,甚至更多。而這些在他看來,一切的付出在看到最后的成片后,都是值得且有趣的。
賞月和觀星是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黃一駿的一副深空星云作品入圍了天文攝影界中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比賽——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臺APY比賽,而另一幅月面的作品也入圍了今年北京天文館的比賽。
▲立體月球。黃一駿攝
“《月亮與六便士》中有一句話,‘為了使靈魂寧靜,一個人每天要做兩件他不喜歡的事’。而我想讓靈魂躁動,每天做兩件喜歡的事情:觀星和賞月。”黃一駿說,天文攝影帶來的未知驚喜,讓他決定堅持下去。只不過身為一名高三的學生,他還必須專注于學習,但是在未來,他打算將攝影和計算機專業進行結合,探索天文攝影和自動化技術的組合方式。
▲月球紋理。黃一駿攝
黃一駿表示,自己目前正在和幾位小伙伴一起開發一個在線遠程天文拍攝平臺,希望天文愛好者們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更加容易地觀測天體,不再受制于時間、地點和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