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忠誠的誓言守護一份承諾,你用奮斗的青春踐行無悔初心,追夢路上,御風而行,腳步鏗鏘,家國安寧
(資料圖片)
近日,中央宣傳部、公安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2022“最美基層民警”先進事跡,全國公安機關共有38名民警光榮入選。其中,廣西桂林市公安局貓兒山派出所民警楊伯倫榮獲2022“最美基層民警”稱號。
一山一水總關情 寸土寸心寫忠誠——“守山人”楊伯倫的大山情懷
他扎根被譽為“漓江心臟”的貓兒山38年,長年巡山護林、服務群眾,30余萬公里巡山歷程,從“小楊”變成“老楊”;他踐行“保護漓江、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使命,以腳步丈量,把一生默默奉獻給了這座大山,用實際行動,踐行“人民公安為人民”!他,就是廣西桂林市公安局貓兒山派出所民警楊伯倫。
在與山為伴的漫長歲月中,他錯過了很多人生的重要時刻:父母臨終前的最后一面、孩子的家長會和畢業典禮、結婚紀念日……
但他也收獲了很多:2015年全區優秀人民警察、2022年廣西公安榜樣,群眾稱他為“守護華南之巔綠海靜美的生態衛士”……金燦燦的勛章與嘉獎,是對一個人用一輩子守護一座山的最高褒揚!
牢記領袖囑托,呵護桂林山水之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次進山,每次入林,每次站在華南之巔,瞭望層巒疊嶂,觀看云卷云舒,我就有張開雙臂擁抱這一片自然大美的沖動”。楊伯倫愛這座山,愛這片水,愛這里淳樸的鄉親百姓,因為愛得深沉,所以他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去保護貓兒山,保護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早上六點,楊伯倫就會在天還未全亮時便和同事從所里出發去巡山。就算在炎熱的酷暑里他也是穿著長袖警服,才能減免蚊子、毛蟲和山螞蝗的叮咬。出發前,他總會帶上他的三寶:干糧、柴刀、風油精。山路崎嶇、枝密林茂,但都擋不住他前進的道路。
廣袤山林,楊伯倫巡邏到晚上,經常是走哪歇哪,以天為被、以地為席。看上去很浪漫,實則是沒人愿挑的苦擔子。山里天氣變化多端,可謂“十里不同天”。往往剛出發時還是艷陽高照,但走到半山腰也許就會碰上大霧,很容易讓人迷路、迷失方向。比起大霧,陣雨更讓人感到頭疼。有一次,他和同事巡山走錯了路,來到了一處懸崖峭壁旁,剛發現不對勁時,卻偏偏又碰上了大雨。他們被淋得像落湯雞,路難行、天又晚,只好摸索到北面的山隘里找塊石頭遮擋躲雨過夜。山中的夜晚特別寒涼,他們饑寒交迫過了一夜……這種被困在山里的情況,經常發生。
這樣的工作,苦嗎?當然苦,但楊伯倫卻樂在其中。貓兒山的老山界,是紅軍長征經過的第一座大山。當年紅軍是靠著雙腿和高于天的信仰,走完了長征。楊伯倫經常用革命精神鼓舞自己:“紅軍干革命,不怕犧牲,不怕流血。我們干工作也要不怕苦,不怕累。把工作干好才不負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不負黨的重托、人民群眾的信任。”他說,一想到青山常在、綠水長青,人民能喝到優質的水,他心里就無比地滿足。這種滿足,足以支撐他咽下很多苦,也讓他始終不求名利,默默奉獻,誓把這片先烈們走過的紅色土地守護到底。
120雙鞋見證了與山為伴的38年
1984年7月,他從林業學校畢業后,分配到了離家鄉430公里開外的貓兒山派出所。派出所就在貓兒山腳下的興安縣華江瑤族鄉同仁村內。他和同事的任務就是巡護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17008.5公頃的林區。80、90年代交通和通訊技術不發達,剛參加工作的楊伯倫和同事全憑一雙腳丈量大山。如若碰上緊急情況或者案件,更得疾步如飛,楊伯倫便練成了“跑山”絕技。
上世紀90年代,山上一保護區內時有盜剝樹皮、盜伐林木案件發生。當時身為副所長的楊伯倫根據舉報線索,帶領兩名辦案民警在崎嶇坑洼的山路上趕往案發現場,孰料途中遇到塌方,路被堵得嚴實。楊伯倫立刻棄車步行趕往作案現場。
因為耽誤了時間,到達15公里外的現場后,犯罪分子早已沒了蹤跡。但他沒有放棄,而是仔細的進行了現場勘查,憑借著豐富的辦案經驗,判定是慣犯作案,并追蹤20公里回村,發現了一臺可疑的拖拉機,為了不打草驚蛇,還是靠著一雙腳又一路奔波14公里,趕往嫌疑人可能會出現的下一個作案地點。此時,天已經亮了,楊伯倫克服勞累與饑餓的困擾,繼續不斷調查走訪,在“跑”了一天一夜后終于將犯罪嫌疑人一舉抓獲。當能坐下來喘一口氣的時候,楊伯倫這才猛地感到腳板鉆心地疼,鞋底不知何時磨破了……
后來村里的條件好了,村屯里也實現了路面硬化,警車可以開到村里了,但上山巡山仍舊得靠兩條腿。這么多年下來,一年至少要磨破3雙鞋,足有120雙。
是什么讓他克服常人難以忍受的困苦,始終堅守?身為黨員的他回答很樸實:“我是一個農民家庭的孩子。我通過參加高考,得到了一份工作,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很感激黨和國家對我的栽培,唯有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守護這片林海。”
而今,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在政策和配套設施方面給予充分的傾斜支持,警務科技信息化建設讓桂林生態環境保護隊伍煥然一新,構建“人巡、車巡、無人機巡”三位一體式巡查巡防模式,在全市各重點生態環境領域設置高清攝像頭,與公安系統無縫連接,實現數據共享。年近六旬的楊伯倫又練成了新的“絕技”,他嫻熟地掌握了無人機、現場執法記錄儀、現場勘查設備等高端警務技術的運用。
以大山為家,守護的都是親人
“貓兒山就是我的家,我守護的都是親人!”派出所管轄面積25萬余畝,點多面廣線長,保護區遠離居民點,老楊巡山到晚上,運氣好能借宿在山民家中也是常事。在扎根大山的無數個日夜中,進山巡林,入戶宣傳,是他的工作常態。在此期間,老楊早已和山民打成了一片,說法律、拉家常,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貓兒山有幾年盜獵山蛙的情況嚴重,因為山民不懂法律,有時候犯了錯自己也不知道,楊伯倫很痛心。他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
山民文化水平不高,如何把枯燥的法律條文讓群眾入腦、入心,楊伯倫想著法子激發群眾學法用法的積極性和熱情。當地聚集著許多瑤族山民,結合地方傳統文化和民族習俗,他組織民警經常與貓兒山保護區周邊社區中老年協會、民間文藝隊開展“共建生態家園”社區宣教活動,利用山歌,廣場舞等形式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普法宣教活動。他經常會被“趕鴨子上架”展示他的又一個“絕技”,給大家亮兩嗓子自編自導的法宣山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野外生靈也有家,保護要靠你我他……”常能贏得聽眾的掌聲和歡呼。
“我唱不好,但是群眾愿意聽,把法律知識變成山歌,聽得懂,容易理解,普法氣氛很愉悅,這也是我發動當地老百姓和我一起保護這里的生態環境的好辦法。”楊伯倫為人樸實,受村民們愛戴,他們常說:“我們老百姓都曉得他非常好,這不是通過話講出來的,而是他做實事做出來的。”
多年前一個雨夜發生的救助事件到現在還讓村民們記憶猶新。那是幾個驢友迷路,被困在貓兒山深山懸崖上,情況緊急,求助電話打到了所里。當晚帶班的楊伯倫,在安撫好受困者情緒后,憑借自己多年巡林、救助經驗,迅速判定遇險人員的受困地點。出發救人的那一刻,他全然忘了自己剛剛做完手術并未完全痊愈的身體狀況,迅速整裝冒著大雨毅然走進深山。
行走在下著雨的原始林間,就算是有著豐富“野外實戰”經驗的管護和執法人員,也是一場充滿未知、困難與危險的旅程。歷時半夜的艱辛跋涉,終于在次日凌晨到達預先判定的受困地點——峻嶺河源頭懸崖下。果不其然,看到救援隊伍的燈光,受困者奮力呼救。
楊伯倫趕緊把自己的外套給他們披上,將自己舍不得吃的干糧分給大家,毫不猶豫背起其中一個傷者打頭陣開路,走走停停,等返回派出所時已是次日正午。顧不上休息,楊伯倫第一時間聯系就近醫護人員為他們檢查身體、聯系家屬。等再次返回派出所時,已是深夜凌晨。幾天后,被救助的幾個人親自給楊伯倫和貓兒山派出所送來感謝信和錦旗。
這樣幫扶救困的事兒干了很多,村民們特別欽佩他。也因為楊伯倫的熱心腸,村民們與他結下了深厚的魚水情。
過去,貓兒山保護區的村民都是掘井吃水。隨著生態保護工作扎實開展,保護區的水源愈發清澈。村民們索性直接用管道將清冽甘甜的山泉水引入家中。幾年前,村里得知民警們還吃井水時,都坐不住了,自發地牽了一條水管管道直通派出所。村民們說,沒有如楊伯倫這樣的民警們默默守護,就沒有如此甘甜的山泉。
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這是最淳樸的“中國式浪漫”。
舍了“小家”,成全“大愛”,生態衛士盡忠誠
38年來,楊伯倫查處林業案件160余起,救助和放生野生動物5000余頭,援救自然保護景區內受困遇險群眾游客200余人。
也正是由于常年在高寒山區中行走辦案,飲食不規律,身高174cm的楊伯倫,體重不到130斤。腸癌、胃穿孔、風濕病,都是他的“老朋友”。終年服藥、屢次化療,也打不倒這個“生態衛士”。
楊伯倫的教導員回憶道,楊伯倫在經歷2010年的結腸癌手術后沒多久,就立即回到貓兒山派出所值班。所里對他照顧有加,調換住房、調節飲食……“特殊的照顧”讓楊伯倫心里感到不踏實,提出想要上山巡守的工作請求,但所里的同事們紛紛拒絕,都怕他扛不住。
楊伯倫心里干著急,他明白所里人少事多,經常忙不過來。沒幾日,教導員便拗不過楊伯倫頻繁的懇求,只能放下話:別的民警在山上吃干糧,你能吃什么?楊伯倫擲地有聲地說道,“喝粥也要上崗!”
哪怕身體虛弱,哪怕只能靠喝粥維持體力,楊伯倫也要堅守自己的承諾與責任。他割舍不了對這份工作的濃厚情感,放不下山上的一草一木。自打醫院回來,力所能及的事務他都攬下,從沒說過要休息。被他堅強無畏的勇敢擔當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所感動,教導員終于點頭答應,在確保健康和安全的情況下允許他上山。此后,楊伯倫為了不耽誤同事時間,每天大清早就起來熬粥。同事們在山上吃饅頭、餅干,他就喝稀飯飽腹。術后的兩年里,大山和流食就是他的全部。
懷著對生態保護事業的滿腔熱情和對貓兒山這片土地的不舍情懷,楊伯倫始終堅守在崗位上。他說,這也是多虧有家庭的支持。但對于家人,楊伯倫是有愧疚的。這么多年,辦案需要他常常半夜三更說走就走,一走就是十天半個月;值班備勤也常常錯過和妻子孩子的節日團圓。他缺席了很多重要時刻:未能見到父母最后一面、孩子的家長會和畢業典禮、結婚紀念日。好在,家人都能理解、支持他。孩子打心眼里崇拜父親、從小就特別懂事;妻子會默默地在他回家的時候,做上一桌好吃的給他。
盡管未來就要和這片山林告別了,但楊伯倫說,如果有需要,他還會義無反顧地回來,繼續當好他的“守山人”!
來源丨南天一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