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作的包子,咬一口都是肉,讓人很有滿足感。
(相關資料圖)
紅糖豆花有濃郁的豆花香味。
“姐妹包子”的門臉。
小店地址(導航軟件截圖)
姐妹倆把餃子放到蒸籠上。
在市區疊彩路,有一家叫“姐妹包子”的小店鋪,多年來始終如一日地堅持做手工包子,憑借著出眾的味道和待食客如家人的情誼,圈粉多多。
★推薦理由 手工包子 誠意滿滿
我以前在這家店附近上班,幾乎天天都吃這家包子鋪的包子,再搭配一杯豆花,感覺特別滿足。后來我們單位搬到了臨桂,但我還會經常想念這口味道,休息日時我還會經常來吃。
——家住八桂路的市民范先生
★記者探店 口感軟糯 餡料實在
去“姐妹包子”前,記者在手機地圖上找了好一會。這家小店和其他餐飲店不同,沒有辨識度特別高的招牌,素雅的門頭就4個大字——“姐妹包子”,下面還有“豆漿”“豆花”“蒸餃”“小籠包”“燒麥”幾個小字。
這家店店鋪不大,大約30平米,劃分為廚房和堂食兩個區域,墻上貼有營業執照、小餐飲登記證、從業人員健康登記證。廚房里,整齊擺放著各種廚具和食材,三張桌子和凳子擺在堂食區,一旁蒸籠冒著蒸汽,煙火味十足。
墻上的價目表顯示,招牌豆漿、紅糖豆花2元/杯,鮮肉包、叉燒包、蔬菜包、梅菜肉包、香菇肉包、豆沙包、燒麥、蒸餃等都是4元/籠,一籠4個。
記者要了一籠鮮肉包、一籠蒸餃和一碗豆花,從分量來看,普通人吃一籠包子加一碗豆花應該管飽,大食量的人再加一籠也滿足了。也就是說,早餐花上6至10元錢,就可以吃得很好很飽了。
再說口感,這家店的包子與眾不同,口感軟糯,餡料實在,咬一口滿滿都是肉,吃過很有滿足感。豆花豆味濃郁,一半是糖一半是豆花,甜度剛剛好,喝起來不會膩。
★小店故事 好口碑幫她們獲得關注
“姐妹包子”的經營者一位姓秦、一位姓劉,兩人在這里開店有7年時間了,關系很好,親如姐妹。兩人是臨桂六塘人,從前在家務農,后來到市區做水果生意,從2015年起,一起經營這家包子鋪。
姐妹倆說,自從開起了包子鋪,姐妹倆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年365天只休大年初一一天,其他時間都會開門迎客。為了做好包子,她們每天凌晨2點起床,然后去買食材,再到店里和面、醒面和制作,到了早上7點正式開門,直到下午3點結束一天的營業。最高峰時,一天能賣出1000多個包子和200多杯豆漿。因為用心,“姐妹包子”贏得了周圍鄰居和附近上班族的喜愛,大家一傳十十傳百,逐漸也打響了名聲。
記者采訪時臨近中午時分,包子鋪客流如潮,而幾乎每位客人都和店家很熟,三言兩語嘮著家常,或邊吃邊聊,或打包后滿意地離開。這一幕就像鄰里之間串門一樣,甚至有食客主動幫忙店家清理桌子,熬制糖水……
姐妹倆表示,她們不求大富大貴,只希望依靠自己的雙手用心經營,認真對待好每一位食客。久而久之,因為包子和食客結緣,不少鄰居除了來吃包子,還會經常來嘮家常,彼此成為了好朋友。姐妹倆說,她們從來沒有在網絡上做過廣告,自己也不懂去弄那些。但是好心鄰居幫她們拍照,上傳到網絡。
原本,“姐妹包子”只受到附近居民和上班族的喜愛,但因為在網絡上得到關注,竟然還引來外地游客。讓姐妹倆印象最深的是,前兩年有上海游客去她家吃了包子,沒想到這位游客回家后推薦給身邊朋友,如果來桂林一定要去“姐妹包子”嘗嘗,結果還真有人慕名而來。
對于未來,姐妹倆說,會一直用心守著這家店,認真做好每一個包子,服務好每一個來店的食客。
記者馬翔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