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記面食”的門面。
(資料圖片)
王繪文在包包子。
臨近中午,幾位顧客在買包子。
制作好的面點。
店鋪地址。(導航軟件截圖)
在很多桂林人心中,秀峰區太平路是一個美食云集的地方。在這條不算太長的道路兩旁,開滿了各類小吃店,“俞記面食”就是其中一家。這家其貌不揚的小店售賣的面點,是不少街坊心中不可取代的老味道。
★推薦理由 十多年來 口味始終如一
從初中就開始吃他們家的包子,一直吃到高中再到現在工作。雖然生活圈已經不在這一片了,但總還惦記著這個味道,有時間還會專門回來吃。最愛吃豆沙卷和叉燒包,這么多年了,還是記憶中的味道。
——家住東安路的蔣女士
★記者探店 口感松軟 價格實在
上周日,記者來到“俞記面食”,這家店的門面并不在太平路的主路上,而是在旁邊的一條巷子中,靠近樂群菜市。門頭的黃色招牌上寫著“俞記面食”四個紅色的大字,下面還有“老面發酵 口味純正”的字樣。
上午10點多,陸陸續續有客人走進店里買包子,老板娘俞賢熱情地招呼每一位顧客。老板王繪文則在后廚忙著,準備著下一批要蒸的包子。
記者看到,和好面后,王繪文將面團搓成長條狀,又用手將面團揪成一個個大小均勻的劑子,按扁后再將肉餡、粉絲、芝麻、豆沙等餡料分別包入其中,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包好后,他將一個個包子整齊地擺放在蒸籠中,發酵一段時間后,就能放到爐子上蒸了。
這家店的面食售價在1元至1.5元之間,除了豬肉香菇包、鮮肉包、叉燒包、粉絲包、豆沙包等各種口味的包子之外,店里的豆沙卷、蔥油卷、紅糖饅頭、窩窩頭等面點也受到很多顧客的喜愛。記者采訪時留意到,不少客人買包子時并不是以“單個”為單位,許多人一買就是十幾二十個。
在老板的推薦下,記者買了幾個鮮肉包、粉絲包和豆沙卷,剛出爐的面點口感十分松軟,但也不失韌勁。肉包醬香味美,豆沙卷的面皮層層分明,豆沙香甜可口、細膩綿軟。
這家店不僅面食受歡迎,老板親自研磨的豆漿也是不少客人的“心頭好”。當天上午11點左右,好幾位客人買完包子后想再搭配一杯豆漿,都被告知已經售罄。看來,想要喝上新鮮的豆漿還得趕早。
★小店故事 用心經營才對得起顧客的認可
老板王繪文是貴州人,2007年他和妻子俞賢來桂林旅游,因為喜歡這里的風景和氣候,旅程結束后他們產生了留下來的想法。
“既然要在這安家,總得找個小買賣干,養活自己。”王繪文說,在他的老家很多人都會做包子,耳濡目染之下,從小他也掌握了這門手藝。“之前我在云南也開過包子店,算是老本行,所以就想著干脆也在桂林開家店吧。”
開包子店可不是件輕松的事,別看店里早上7點才開始營業,但其實凌晨2點半左右,夫妻倆就得起來做準備工作了。王繪文表示,店里沒額外請人,做包子、磨豆漿……所有事他和妻子都要包了。每天早上7點到10點是客人最集中的時段,俞賢負責招呼客人,王繪文則繼續在后廚包包子。
據王繪文介紹,做面食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天氣條件不一樣,面團的發酵情況也不同。“這需要慢慢積累經驗,有時候面發得不好,做出來的包子饅頭口感不行,我們也會直接扔了,不會勉強賣給客人。”
在王繪文看來,想要把店長久地經營下去,把控好品質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做的面點也從來不摻假。曾經有一次,供貨商送來的肉餡中有雜質,他二話沒說就換了供應商。為了迎合桂林本地的口味,他還根據顧客的反饋不斷改良包子的口味和口感,也不斷開發著新品種。
靠著好品質,“俞記面食”積攢了口碑,漸漸“出了圈”。起初,店里的大多數顧客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靠著口口相傳,專程從其他地方趕來買包子的客人也多了起來。他告訴記者,幾乎每周他都會碰到有人一次性買兩三百個包子的情況。“他們比較認可我們的味道,所以也會買來送給親戚朋友,讓大家都嘗嘗。”
這些年來,夫妻倆與不少顧客都處成了朋友,不少人來買包子時還會和他們嘮嘮家常。王繪文說,雖然不少老顧客都已經搬走了,但還是會時不時專門來買包子。“有些客人幾乎是我們開店多少年,他們就吃了多少年,有人從上小學時就吃我們家的包子,現在都已經結婚生孩子了。”
如今,“俞記面食”已經經營了15個年頭,王繪文的孩子們也長大了。“開店的初衷是為了養家糊口,所以我也一直沒立下遠大的目標,我們都覺得能把這家店做好就行,大家喜歡吃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記者唐霽云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