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破了洞的衣衫,在能工巧匠手里,飛針游走于經緯之間,完成了不著痕跡的復原;
買菜的竹籃,在新一代匠人手中,華麗轉身成為萌寵的舒適窩;
(資料圖片)
早已退出日常生活的團扇,經民族元素“加持”,從實用品升級為藝術品。
織補、竹編……這一項項古老的手工藝,隨著時代的變遷與需求,在困境中蹚出了一條新生路。
90后姑娘用新創意織活非遺竹編
竹編是靈山縣平南鎮的傳統產業,家家戶戶曾以此謀生,但后來逐漸沒落……2016年,90后女子劉霞冰從廣東回鄉重拾傳統竹編技藝,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把竹編制品做成網店暢銷品,這一傳統手工藝再次煥發活力。
為傳承竹編她辭職返鄉
劉霞冰的父親劉家盛是一名有幾十年經驗的竹編老師傅,曾開過竹編制品廠,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從2008年起,出口銷售的竹編制品逐漸被其他產品替代,平南鎮很多村民轉行。2015年底,劉家盛也準備放棄。
高中沒畢業的劉霞冰此前在廣東打工,2016年,她在服裝銷售店已做到店長職位。得知父親要放棄竹編,她毅然辭職返鄉投身竹編行業,“家鄉竹編的盛景不再,我想撿起來”。
▲劉霞冰在編織竹編。
一波三折后嘗試直播帶貨
沒有資金,沒有經驗,只有一腔熱情。劉霞冰先開了一家網店,將竹編菜籃、果籃樣品展示,很快就接到了100多個果籃的訂單。她讓父親請當年的老師傅幫忙,順利完成了這個訂單。
▲竹編三層果籃。受訪者提供
此后,網店訂單量不減,越來越多老師傅在她的帶動下重拾竹編手藝。2018年,劉霞冰請了兩個運營團隊包裝想擴大市場,但失敗了,還欠了不少債。
“那兩年陷入低谷,很艱難。”劉霞冰說,竹編制品沒有新意,訂單量提不上去,原來邀請回來的老師傅又逐漸流失。
2020年9月,劉霞冰開始嘗試直播帶貨,為了能賣出竹編,只要有粉絲進來,她就不停地給對方介紹產品,經常直播到深夜。
讓老技藝持續煥發生命力
“雙層架的果籃,能不能做成貓窩?”2021年3月份,一個寵物店老板的留言給竹編銷售帶來了轉機。
竹編貓窩怎么做,好不好賣?劉霞冰與父親和老師傅們商量后,計劃先將粉絲喜歡的果籃改進加工做成貓窩。
當劉霞冰將貓窩樣品放到直播間,兩個小時就預訂出了200多個,這是她直播帶貨以來銷售最多的一次。
竹編貓窩獲得買家廣泛好評,“天然手工竹制品散發出自然的芳香,夏天透氣涼爽,貓還可以撓爪子,寵物非常喜愛。”
▲竹編移動貓窩。受訪者供圖
“貓窩成了暢銷品,價錢也翻了幾倍。”劉霞冰說,平時好的果籃才30多元一個,好的貓窩可以賣到近200元一個。
此前有買家反映貓窩毛刺多,于是,發貨前劉霞冰先用火苗掃一遍毛刺,再請村民一根根地拔,“拔完一個貓窩的毛刺至少要半小時,這也是貴的原因所在”。
“傳統手藝不能只談情懷,也要與時俱進,廣泛融入現代生活當中,才有市場。”劉霞冰說,除了貓窩,他們繼續研發新產品,相繼推出貓包、貓隧道、狗窩等多種竹編寵物窩,以及首飾、紙巾筒、燈飾等日用品,至今已賣出近2萬個。
▲竹編隧道貓窩。受訪者提供
如今,劉霞冰所做的竹編品種從當年的三五種發展到1000多種,價錢從單個幾元錢漲到一兩百元;靈山縣平南、煙墩兩個鎮回來做竹編的人已增加到2000多人,村民一個月的工資從不到千元漲至約3000元。
現在,除了銷售竹編,劉霞冰計劃在編織創意、生產條件、管理模式以及技術上繼續改進,以后還想辦竹編培訓班,給大學生提供研學培訓等,讓傳統手藝與時俱進,釋放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非遺竹編進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