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參與灌陽水稻高產攻關的這十年
2017年,羅標與袁隆平合照。
(相關資料圖)
近日,羅標到袁隆平院士超級稻永久科研試驗站參觀,并與袁隆平銅像合影留念。(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蘇展 通訊員時榮林
眼下,在灌陽縣黃關鎮聯德村“神農稻博園”水稻示范區,再生稻又進入了收割期。
10年前,袁隆平院士將他“噸半稻”夢想的種子撒在這片土地的時候,許多人都沒有想到,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將來有一天會成就灌陽“廣西超級稻高產第一縣”的名號。10年間,作為科技特派員、植保專家的羅標,在這片稻田間也灑下了自己的汗水。
“2012年,我們開始攻關再生稻”
羅標是土生土長的灌陽人。1981年,他從學校畢業后便在家鄉的鄉、縣農技推廣站工作。從參加工作開始,他就奮斗在農技推廣第一線。一路走來,他曾任技術員、農藝師、副站長。1994年以來,他任縣測報(植保)站站長,是大家口中不折不扣的“土專家”。
2010年,灌陽縣水稻超高產攻關示范基地創建。這個項目源于農業部1996年提出的超級雜交水稻培育項目,該項目由袁隆平院士主持。目的是研究如何用更少的人力和土地投入,創造更多的土地價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一粒小小的種子種下,許許多多的農技人員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這一年,51歲的羅標作為灌陽本土專家也參與到這個項目當中。按照60歲退休的慣例,羅標還有不到10年時間能參與這項工作,他格外珍惜這個機會。
袁隆平曾說過:“灌陽好像很偏僻,其實是一個發展超級稻品種的風水寶地。”除了這里的自然條件適宜以外,他還表示“這里的農民勤勞,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發展”。
為了及時準確發布病蟲預報,羅標每天要下田間對農作物進行定點系統觀察,記錄病蟲發生動態。為了提高病蟲預報的準確性,羅標將父母的責任田和租用的稻田打造成科學實驗對比田,自己親自種植,來驗證病蟲防治技術措施的效果。
羅標家的樓頂上種有40多種農作物,如同一個小型的植物園,全縣所有的農作物品種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他每天早、中、晚都要上樓頂觀察,經常把田間、果園、菜地的害蟲帶回家來接種或飼養,觀察害蟲的生活習性,研究防治方法。
羅標記得,當時,除了灌陽,這個項目在整個廣西還有好幾個點同時設立了試驗田。經過兩年的試種,灌陽的綜合表現突出。2012年,袁隆平啟動超級稻第四期高產攻關項目,灌陽黃關鎮聯德村示范基地成為廣西三個攻關示范基地之一。基地面積1200多畝,承擔“一季超級雜交稻+再生稻”高產攻關模式,這也是“再生稻”這個概念首次被引進高產攻關項目。
“早兩年只是搞超級稻,從2012年開始我們加入攻關再生稻。頭季稻如果種不好,就不會發長出再生苗。所以,這個階段對農技人員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羅標介紹,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模式,也就是種一茬收獲兩回的水稻,頭季稻收割后,利用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悉心培育下,讓它再長一茬水稻,再收一季,從而達到增收的目的。
再生稻的優點是省去了重新育秧、重新耕田的環節,降低了勞動強度,省工、省肥、省錢。這項研究為后來實現袁隆平“噸半稻”的夢想奠定基礎。袁隆平對灌陽的這片試驗田寄予厚望。
從此以后,每年的3月20日前后,灌陽示范基地頭季稻播種,8月21日前后收割,再生稻10月28日前后收割。整個過程,種子、土肥、植保、推廣等各個農技部門都不能放松,一個環節出問題,一年的努力就白費。羅標主管的便是植保這一部分工作。
袁隆平曾說“這是你們的功勞!”
植保,對于“超級雜交稻+再生稻”高產攻關工作至關重要,病蟲害防治得好,才會有再生稻。“如果田間病蟲害沒有防治好,有的稻子生長就會不均勻,有些可能就直接沒有再生稻。”羅標記得,一開始試種“再生稻”的時候,是采取讓稻農自己用藥的方式,但這個方式產生的效果不理想。有的農民還購買高毒農藥噴到田間,不僅影響稻谷長勢,而且影響生態環境。
羅標記得,2015年袁隆平院士第二次來到灌陽。一到黃關鎮聯德村“超級稻+再生稻”千畝示范基地,袁隆平就立即趕到田間地頭調研、觀摩測產驗收。對于灌陽再生稻發展成果,袁隆平大為贊賞,但他同時也發現這片稻田有的長得好、有的卻有病蟲為害,影響高產攻關。“所以我們當時就立項了,決心要把這個病蟲害解決掉。”羅標說。
2016年開始,研究團隊組織農民統防統治,統一時間、農藥、配方、技術,采取生物農藥和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抓好病蟲預測預報,抓關鍵時期科學用藥等方式,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這樣的綜合植保技術收效明顯,使防治效果提高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樣嘗試下來,我們的再生稻就發得更加整齊了。”
2016年,灌陽基地頭季稻平均畝產950.6公斤,再生稻平均畝產497.6公斤,兩季合計畝產總量1448.2公斤,創華南稻區“一季稻+再生稻”高產紀錄,也是世界高產紀錄。這一年,羅標所在的技術攻關團隊獲得第九屆“袁隆平農業科技獎”。
2017年11月4日,袁隆平再次來到灌陽。這一次,他要親眼驗證灌陽再生稻的長勢。上午10時,袁隆平來到示范基地。經過現場收割、脫粒、去雜、稻谷水分測定等程序,灌陽再生稻測產為平均畝產552.1公斤。實現畝總產量1561.55公斤,再創世界高產紀錄,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袁隆平臉上露出了微笑,“噸半稻”的夢想終于實現了。
那一天的情景,羅標記憶猶新,這是他第一次與袁隆平握手。“雖然袁老不是第一次來灌陽,但之前并沒有機會直接接觸到他。”那天的合照留念環節,縣農業局領導鄭重向袁隆平院士介紹本土專家團隊,羅標被拉到袁老跟前,“這是我們的本土專家,負責植保的”。袁隆平看著羅標,高興地稱贊:“這么大的一片面積都沒有病蟲為害。很好,很好啊!了不起。”說罷,他將自己手中的一捆再生稻穗交到羅標手上,“這是你們的功勞!”
當天,袁隆平也為這一成果欣然題詞“灌陽再生稻甲全球”,這是袁隆平院士對灌陽水稻的高度評價。
“如今我們不僅要追求吃飽,還要吃好”
“如今我們不僅要追求吃飽,還要吃好。”羅標介紹,“噸半稻”圓夢后,灌陽黃關鎮聯德村示范基地的研究開始了新一輪的嘗試,由原本單純的“高產”攻關漸漸轉為“高產優質”方面的探索研究。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要具備良好口味。
2019年10月9日,袁隆平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戶灌陽縣新圩鎮小龍村。90歲高齡的袁隆平院士親臨揭牌儀式。他就說道:“我把灌陽的再生稻米給日本專家品嘗,他說這個米可以跟日本最有名的米——‘越光米’相媲美。”這足以證明,灌陽稻米在產量提升的同時,口味也不在話下。
這一年,年滿60歲的羅標也將辦理退休。春節時期,縣領導特地上門慰問他,并提出:“老百姓還需要你,看看有什么政策可以延遲退休吧。”根據2011年自治區人民政府發布的71號文件,羅標辦理了延遲退休手續。
作為農技工作者,羅標把袁隆平視為榜樣。2021年,袁老在長沙逝世,羅標得知消息后,感到無比的震驚和悲傷。“他的逝世是我們灌陽縣的重大損失,也是我們農民、農村的重大損失,我們感到非常的悲痛。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我們要像袁老一樣學習技術,為桂林農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我們不僅要藏糧于倉,還要藏糧于技。”羅標參與灌陽水稻高產攻關的這十年,也是農技高速發展的十年。
據了解,目前,灌陽縣“神農稻博園”水稻(核心)示范區總面積30000畝,其中核心區3000畝、拓展區6000畝、輻射區21000畝。示范區在產業發展上采用“超級稻+再生稻+綠肥”種植模式,推廣綠色防控、水氣平衡、配方施肥等新技術,在提高水稻產量的同時,更好地保護了生態環境。
近年來,灌陽縣不斷優化糧食生產布局,大力發展優質稻種植,推廣水稻集中育秧、綠色高產高效創建、測土配方施肥、單季改雙季,使糧食產業成為該縣現代農業的支柱產業。
到今年,羅標的工作年限已經延長了三年。“過了今年我就要正式辦理退休手續了,如果老百姓需要,我會以另一種身份繼續為他們提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