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小青腳鷸、紅腳鰹鳥……
【資料圖】
一大批”稀客“來廣西過冬啦!
連日來,大批候鳥抵達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據保護區濱海鳥類監測員記錄發現,今年鳥類遷徙數量較往年呈現上升趨勢,萬鳥翱翔海天的壯觀景象每日可見。其中,拍攝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黃嘴白鷺、小青腳鷸等,并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腳鰹(jiān)鳥。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腳鰹鳥。祝茜 攝
11月14日,山東大學在廣西合浦儒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一只罕見的大型海鳥出現在保護區海上一號界樁上。經確認,它就是紅腳鰹鳥,首次出現在該保護區。
據悉,紅腳鰹鳥以鮮紅的腳蹼而聞名,系鰹鳥目鰹鳥科,別名鰹鳥。鰹鳥是大型群居性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布。而在我國,西沙群島的東島是唯一生活和棲息鰹鳥的地方,因此,鰹鳥又被稱為西沙群島的“掌上明珠”。
候鳥遷徙季節,儒艮自然保護區頻頻發現珍稀候鳥。10月27日,保護區的濱海鳥類監測員莫深杰在拍攝觀測記錄候鳥時,無意中發現了一只白琵鷺在濱海濕地覓食,后來仔細觀察周圍,發現有10只左右。同時,3只黑臉琵鷺也出現在鏡頭中。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右)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左)。莫深杰 攝
黑臉琵鷺有“鳥中大熊貓”之稱,是全球最瀕危的鳥類之一。白琵鷺現屬我國二級保護動物,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無危級別。二者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相似而得名。
▲廣西重點保護動物黑腹濱鷸。莫深杰 攝
儒艮保護區位于北部灣鐵山港海域,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地處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最擁擠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每年秋末,都會有各種候鳥從遙遠的北方飛至合浦海域越冬。它們時而在海天之間翱翔盤旋,時而相聚在灘涂上覓食嬉戲,給保護區增添了勃勃生機。
▲10月下旬,儒艮保護區共拍攝觀測到的候鳥環頸鸻達5000只以上。莫深杰 攝
近年來,保護區加大淺海灘涂整治力度,清理霸海螺場、漁箔等,以及開展互花米草等外來入侵物種清理整治和紅樹林宜林地造林工作,為候鳥越冬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環境。
儒艮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張宏科介紹,此次回歸候鳥種類數量的增多,與鳥類濱海棲息地的保護息息相關,說明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物種資源得到了一定恢復。
數說護鳥
儒艮保護區2020年至2021年共開展鳥類資源調查3次。
2021年秋季候鳥回歸越冬期間,觀測到數量較多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腰杓鷸(yù),廣西重點保護動物紅嘴鷗、環頸鸻、鐵嘴沙鸻、黑腹濱鷸、白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嘴鷗也有發現。
2022年觀測記錄到的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和廣西重點保護動物數量有所增加;候鳥總數達68510只,40余種;鳥類數量較往年呈上升趨勢。
儒艮保護區現有鳥類動物13目43科156種,其中候鳥98種,占鳥類種數的63.2%;雀形目鳥類種數占有較大優勢,有25科73種,占鳥類總種數的46.8%。
來源丨南國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