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唐健揚
【資料圖】
今天的我們如何讀懂400年前的莎士比亞?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一定會給出各自飽含意趣的答案,本屆桂林藝術節重頭戲之一的話劇《威廉與我》好評如潮。
12月16日,話劇《威廉與我》導演田曉威,本屆桂林藝術節的協辦方負責人、北京中鼎華藝藝術總監尹璐兩位青年藝術家來到桂林學院,尹璐以“記者”的身份采訪田曉威的創作經歷和故事,與在校師生共同分享《威廉與我》背后的故事,揭開其中的奧秘。
讓莎士比亞與你我相關
話劇《威廉與我》是眾多講述威廉·莎士比亞傳奇一生作品中的一股清流,3個小時、4位演員、30多個角色,將看似很多碎片的信息,逐漸拼接出了完整的莎士比亞,在劇場可以創造的空間里,讓觀眾產生“莎士比亞就住在隔壁”的美好錯覺。
“全劇三十多個角色,全部由四位演員飾演。除了擔當整個故事的講述者、飾演全部角色,四位演員每人還要講述飾演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四個不同時期的莎士比亞。”田曉威不僅是本劇的編劇、導演也是主演之一,他表示,只有在敘事形式、演劇樣式上,打破常規刻板的敘事呈現模式,靈活地運用時空,隨時切換敘述與具體角色間的身份,讓觀眾積極參與到4位演員的角色身份切換中,才能完成整體敘事和呈現,精巧、縝密地講述一段貼近我們每個人的質樸傳奇。
在談到話劇名字《威廉與我》的含義時,田曉威認為每個人都是生活的參與者,話劇《威廉與我》所講述的,并不只是一部常規的人物傳記,劇本以四個人的講述展開敘事,每個人都要成為莎士比亞。相較于莎士比亞這個人人熟知的“戲劇大師”,用威廉這個名字更貼近我們的生活,距離我們更親近也更有趣。至于“我”是誰,田曉威希望大家將在莎士比亞,也就是威廉身上感受到許多與自己相似的情感,產生一些共鳴。
在舞臺上開啟“大航海”時代
契合的舞臺場景會給觀眾持續思考的空間,田曉威認為莎士比亞一生的關鍵詞是“漂泊感”,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如同一艘漂浮在大海上的船波瀾起伏,與16世紀“大航海”的時代主題相扣。田曉威介紹,舞臺上,框架結構組成的船型木質轉臺是本劇空間轉換的核心部件,通過旋轉的方式,讓演員上下臺的動線和舞臺裝置本身互相穿插,呈現出動態的時空流轉。
“從導演到制作人都對《威廉與我》在舞臺設計、服裝造型等環節有著極高的要求。”田曉威說,我們有默契的合作伙伴,不但在創作理念上達成共識,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溝通成本,大家在專業素養上也有著極高的要求。為了達到理想的舞臺效果,每個人都在不計成本地付出。
“在創作過程中,所有演員不僅僅是完成了表演的工作,在二度對劇本的調整上,他們都傾注了心血。”田曉威表示在創作過程中,演員們的工作狀態,就像莎士比亞所處的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那時舞臺工作的職業劃分還沒有現在這么清晰,一位編劇拿出一個劇本,然后大家一起排練、共同創作,對于導演、表演和劇本上的問題、疏漏,大家也會及時調整、修正。
沙龍上氣氛熱烈,兩位藝術家的分享也引起了現場師生的濃厚興趣,在場近百位學生代表沉浸其中,不少同學紛紛舉手提問,與藝術家積極互動。尹璐也給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戲劇創作方面的職業經歷,鼓勵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敢于發揮、敢于聯想,努力培養創作型人格。
“作為學院話劇社的一員,兩位老師的分享,讓我對今后的表演和創作都有了全新的認識。”桂林學院物聯網工程大一學生李晨曦說,他到現場觀看了《威廉與我》,今日又聽了兩位老師的創作分享,對于熱愛表演的他來說受益匪淺,希望在未來的桂林藝術節能夠現場欣賞到更多的優秀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