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赴土耳其地震災區的救援任務 5名藍天救援隊隊員返回桂林
帶著感動 收獲溫暖
他們平安回到家人身邊
(資料圖)
2月19日晚上7點多,韋桂峰、林克、王樹青、朱繼彪和申學真等5名參與土耳其地震救援的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平安抵達桂林北站。早已等候在車站的家屬、隊友給他們送上鮮花和擁抱,市應急管理局和臨桂區為他們舉行了歡迎儀式。此次救援,中國藍天救援隊一共救出8名幸存者、找到137名遇難者,其中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參與救出幸存者1人、找到遇難者20人。
在土耳其,隊員們爭分奪秒開展救援,為挽救生命而不斷努力。回到祖國的懷抱,家屬和隊友們的歡迎與鼓勵,沖淡了他們身上的災難傷痛痕跡。有隊員表示,這段跨國救援經歷中有辛苦,有勞累,但也收獲了感動和正能量,一定會終身難忘。
找到幸存者那一刻 眼淚在眼眶里打轉
2月8日,韋桂峰、林克、王樹青和朱繼彪4人與全國各地的藍天救援隊員在武漢集結,作為第一梯隊赴土耳其地震災區開展救援。當地時間2月9日上午10點,他們抵達土耳其馬拉蒂亞省重災區。當時,已臨近“黃金救援72小時”結束,為了盡可能多救人,他們連行李都來不及放置,立馬開展救援工作。
韋桂峰等4人所在的第一救援小組接到求助稱,一棟居民樓下有8人被埋壓,當地群眾已經挖出5人,可惜均已遇難,還有3人所在的位置較深。韋桂峰和隊友攜帶生命探測儀和破拆工具開始救援,直至次日凌晨將所有遇難者的遺體都搜救出來。凌晨6點,正當精疲力竭的隊員準備回營地休息時,新的任務又來了。他們趕到一棟倒塌的居民樓前,經搜救發現下面有3具遇難者遺體。為了爭分奪秒搜救幸存者,隊員標注了遇難者遺體的具體位置,交由當地群眾去挖掘,自己馬不停蹄奔赴其他救援現場。忙到下午5點,他們才返回營地,安放自己的行李。至此,大家連續工作了31小時。
申學真作為第二梯隊中國藍天救援隊隊員于2月11日從廣州乘機飛往土耳其。當地時間2月12日凌晨,申學真和隊友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機場,隨后轉機飛往卡赫拉曼馬拉什省,那里是土耳其此次地震三大重災區之一。申學真等人開展救援的地方是當地一個鄉鎮。
當地時間2月13日,申學真所在的搜救小組救出了一位幸存者。下午2點多,在一座垮塌的酒店廢墟上,救援隊員手中的生命探測儀顯示出微弱的綠光信號,代表下面還有人活著。指揮官立即制定了相關的救援方案。大型挖掘機被調派過來,大塊的水泥塊和磚塊很快被清理開來,幸存者被困在了地下室。
發現了幸存者,申學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隨后,他和隊友利用破拆工具在廢墟上開通了一個能供成人進入的小口子。很快,救援隊員找到了那名幸存者。這是一名青年女性,因為下肢浮腫和僵硬,她無法動彈,但還能發出微弱的聲音。面對這樣的場景,申學真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救援隊員使用擔架將她慢慢轉移到地面,等候在一旁的醫護人員立即將她送往醫院救治。在她被困的地方,救援隊員還找到了一具遇難者遺體。
此次救援中,中國藍天救援隊一共救出8名幸存者、找到137名遇難者。其中,桂林藍天救援隊隊員參與救出幸存者1人、找到遇難者20人。
當地人流著淚喊“China” 天雖寒冷心里暖
“如果用一個詞來描述自己的心情,那就是‘天寒心暖’,身體真的很累,但我們每天都被感動著。”王樹青說,他在飛往土耳其之前,已經知道那邊的氣溫很低,當他在馬拉蒂亞省下飛機后,迎面而來的冷風還是讓他感到意外,當天那里的氣溫是零下17℃。為了方便救援,他和隊友脫下了身上的大衣。一些當地民眾看到救援隊員衣著單薄,脫下自己身上的厚衣服要給他們穿。“我和隊友都知道,地震發生后,當地民眾身上的衣物可能就是他們僅剩的衣物了,我們當然不會收,就請翻譯幫忙婉拒,并告訴他們,我們開始救援作業后身體就暖和了。但那些民眾很細心,在我們救援作業現場旁邊燒起了火堆,盡量幫我們驅除寒冷。”
“每次搜尋到遇難者,我們和當地民眾一樣都很難過。但他們難過之余,還不忘感謝我們。”韋桂峰說,在阿德曼亞,他和隊友在一棟居民樓下搜尋到了4具遇難者遺體,并協助他們的家屬把遺體轉移到車上。當時,面對傷心不已的家屬,他和隊友的心情也十分沉重。正當韋桂峰和隊友打算離開時,眼含淚水的家屬把他們拉住,鞠躬致謝,嘴里不停說著一些感謝的話。
申學真告訴記者,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機場等候轉機期間,機場的工作人員和當地民眾看到救援隊員,紛紛起身鼓掌,神情激動,甚至還有人當場落淚,嘴里不停地喊著“China”。
當地時間2月13日上午,申學真和隊友在廢墟上救援時,一名老年婦女哭著跑過來,然后跪在救援隊員面前,嘴里說著一些當地的話。申學真和翻譯趕緊上前把老人攙扶起來。通過翻譯轉述,申學真才知道,這位老人的家人被埋在廢墟下面,請求救援隊員幫她把家人救出來。這位老人還說,她很感謝來自中國的救援力量。
在災區開展救援作業過程中,不斷有當地民眾給救援隊員送面包和菜湯。其實,他們手上的食物也是政府發放的,數量也很有限。地震災區的條件非常艱苦,當地政府部門盡可能給救援隊員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安排營地,提供食物。
韋桂峰等5名隊員都說,最讓他們感動的是離開土耳其時的情形。當地時間2月15日,中國藍天救援隊員在土耳其的救援工作結束。2月16日,他們乘機返回伊斯坦布爾,在前往機場的路上,當地民眾紛紛站在路邊,朝救援隊員乘坐的車輛豎起大拇指,嘴里不停地喊著“China”。路上其他過往車輛紛紛讓道,不停地按喇叭表示感謝。
當地時間2月18日下午,經過休整后的中國藍天救援隊員按計劃準備乘機返回中國。當地政府部門和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在伊斯坦布爾機場為大家舉行歡送儀式,禮儀人員給每位救援隊員送上了鮮花和紀念品。2月19日上午,土耳其駐廣州領事館官員、中國藍天救援隊總教官,以及湖北、廣州、江蘇等地藍天救援隊的隊員來到廣州白云機場接機,為平安返回的隊員們舉行了歡迎儀式。
2月19日晚上,韋桂峰、林克、王樹青、朱繼彪和申學真5人抵達桂林北站,市應急管理局、臨桂區在車站為他們舉行了歡迎儀式。
后方家人的牽掛 也是他們努力的動力
回憶起這次救援經歷,28歲的韋桂峰說,自己報名時跟父母溝通過,父母除了叮囑他注意安全外,并沒有說太多話。不過,韋桂峰知道,他們心里有不少擔憂,但怕說出來會給他增加壓力,就自己默默承受了。
韋桂峰的媽媽告訴記者,在韋桂峰出發后,家里人一直關注著土耳其地震救災的新聞,他們知道救災過程是爭分奪秒的,孩子根本沒法看手機,自己只能通過新聞來了解兒子的近況。只要新聞當中有身著藍天救援隊服裝的照片,他們都一一點開,并放大來看,希望找到孩子的身影。2月13日,韋桂峰的媽媽在一張新聞圖片上看到了兒子的身影,忍不住通過微信給兒子發了一句“你瘦了”的信息。次日中午,韋桂峰利用午飯時間給母親發了一段自己的視頻,稱情況良好,救援工作雖然辛苦,但安全和后勤方面都有保障。媽媽懸著的心這才落了下來。
“我怕父母擔心,報名去土耳其時,就沒有跟他們說,想等回來后再說。但是,我堂妹在刷抖音時看到了我和隊友出發的新聞,就把這事告訴給了我父母。父母很擔心我,不斷通過微信發信息叮囑我注意安全。”朱繼彪說,為了讓父母放心,他總是利用吃飯時間給父母發信息,簡單介紹開展救援的情況。除此之外,家族微信群的親人也不斷在群里@他,叮囑他注意安全。“父母得知我2月19日晚上回到桂林,便提出要來接我。因為我家在陽朔,再加上我回到桂林的時間比較晚,所以我就沒有讓他們過來了。”
出于和朱繼彪一樣的理由,王樹青和申學真兩人出發之前也沒有明確告訴父母。他們到了土耳其之后,父母才通過新聞知道了這事。為此,家人在微信上一再叮囑他們要注意安全。
這5名隊員當中,只有43歲的林克已婚,另外4人都是未婚青年。林克告訴記者,他出發之前跟妻子說了這事,妻子還是挺支持的。林克加入桂林藍天救援隊已經7年,外出參加救援的次數很多,他妻子對此習以為常,她也相信丈夫的業務能力。林克有一個11歲的孩子,孩子知道父親是藍天救援隊隊員,離家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去年3月21日,林克接到任務和隊友到外地參加救援。這一天,剛好是孩子的生日,一家人一起慶祝的計劃“泡湯”了。不過,孩子了解情況后,為父親豎起了大拇指:“這才是我的英雄爸爸。”
記者申艷
圖片均為桂林藍天救援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