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新冠后,不少人出現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悶、氣喘等癥狀。為滿足患者需求,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情緒,各大醫院紛紛上線新冠康復體檢套餐。不少人查完后竟發現了肺部結節,于是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肺癌……
(資料圖)
有患者問:“醫生,大家都在傳,這些病最后都會發展成肺癌,是不是真的?”“醫生,有人說肺結節不是病,不痛不癢,沒感覺,不用治療,是這樣的嗎?”
種種說法,孰是孰非?來看腫瘤專家答疑——
肺結節是新冠感染帶來的嗎?
河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孫海波表示:“陽康以后發現的肺結節絕大多數是良性,屬于病毒感染后在肺部留下的結節影,最典型的就是磨玻璃結節影,這個時候發現的肺部陰影、肺部結節,千萬不要急著下定論,要等待觀察,再決定下一步治療。”
孫海波解釋,肺結節形成的原因眾多,總的來說有以下幾種:
感染:感染性肺結節多由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等引起肺部的小感染后形成結節;
異物侵入:異物性肺結節多與環境有關,如工業粉塵、廚房油煙、二手煙等;
腫瘤:肺部良性腫瘤、早期肺癌均可表現為肺部結節;
其他原因: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等。
因此,新冠感染可能會誘發感染性肺結節,部分新冠感染后的重癥/危重癥患者,合并細菌、真菌等混合感染,也都可能誘發肺小結節。但很多時候,不少人的肺結節以前就存在,只是由于缺乏定期體檢,恰巧趕上這波“CT熱”被意外地發現了。
不必害怕,肺結節≠肺癌
當看到肺結節在體檢報告中出現時,盲目恐慌和倉促手術都不可取。
河南省腫瘤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吳紅波提醒:發現肺結節應盡快咨詢專業醫生以明確診斷,并不是所有的肺結節都是早期肺癌。通常以患者的臨床危險因素、CT檢查的結節特征作為重要評估指征。
臨床危險因素:高齡,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出現咯血、消瘦等臨床癥狀,肺結核病史、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彌漫性肺纖維化等其他肺部疾病,惡性肺小結節的風險明顯增加。
CT檢查:根據CT資料中顯現的肺部結節的大小、邊緣、密度等影像特點,結合臨床經驗,判斷結節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結節越大,惡性的可能性就越高。通常情況下,實性結節惡性可能性大,隨著人們體檢意識的增強,最近發現的惡性磨玻璃結節也越來越多。醫生會結合結節的位置、數量、形態、治療前后的變化等因素進行全面綜合分析,所以,患上肺結節不必過于恐慌。
中國抗癌協會官方微博——@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早篩科普平臺 也提醒:
所有的肺癌都是由肺結節演變而來,但反過來說,肺結節并不是早期肺癌的表現。
肺結節分為良性和惡性,只有惡性的肺結節才有可能惡化為肺癌。有醫學調查顯示,我國70%至80%的肺結節都是良性的,而可能存在癌變的肺結節概率在20%至30%。所以,確診為肺結節后,不可掉以輕心,也無需驚慌失措。
隨訪對判斷肺結節性質很重要
體檢發現的肺結節,只是影像學的診斷,不是100%的疾病診斷。很多結節,特別是很小的結節,影像學的特征是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需要在系統的隨訪中,觀察肺結節的影像學變化,結合患者是否有高危因素,來做最后的判斷:究竟是否需要手術?
隨訪對判斷肺結節良性惡性很重要,有的結節無法立即判斷良性或惡性,這時醫生會建議隨訪,患者一定要按時去。隨訪一段時間后的結節變化情況,是判斷良性惡性很重要的參考指標。比如,同樣是有惡性風險的磨玻璃結節,在系統隨訪一段時間后會發現,有的會擴大、有的保持不變、有的結節明顯縮小,相應的診斷也會不同。
哪些結節可能癌變?
據@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早篩科普平臺 介紹——
持續存在的純磨玻璃結節基本是惡性,不過惡性度低,進展緩慢。
磨玻璃結節腫瘤肺邊界清楚的多為惡性。
結節邊緣有細毛刺、分葉、胸膜凹陷、空泡或空腔征、血管集束征、氣管截斷征等則容易是惡性。
實性成分若收縮糾集感比較明顯甚至牽拉胸膜,則惡性可能性大。
多發磨玻璃結節容易得多原發癌,大小大于8mm、混合型磨玻璃結節的癌變概率更高。
哪些人需要查肺結節?
肺結節并非疾病名稱,而是在明確診斷之前的一種形態學描述,表示肺部有圓形或類圓形的病灶,多數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感受。
建議40歲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篩查,若發現肺部結節,縮短復查周期至3個月至6個月。肺部結節高危人群建議在30歲左右就開始篩查,包括長期主動、被動吸煙,患有慢阻肺、肺氣腫、肺結核等慢性肺病。在輻射、污染環境工作或生活,有相關家族史等。最推薦的篩查方式是低劑量薄層高分辨CT,可篩查到毫米級別的結節。
來源:央廣網、@中國抗癌協會腫瘤早篩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