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山論”讓桂林生態富民之路越走越寬
□本報記者 李思靜
(相關資料圖)
旭日東升,相公山山頂是今天最適合觀賞漓江日出的地方。晨光將漓江染成金色,游客們舉著相機,屏息等待當天的第一艘巡邏艇。
近了,近了。小艇激起的尾波在絲緞般的江面上劃出長長的漣漪,引現出漓江的“鳳凰”金身。
人們驚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雁山區大埠鄉暗嵅村村民毛智陸對“兩山論”有著切身體會。這段時間,他在處理一件“好事”,植物研究所要來村里承包一塊地,種特色植物和藥材。“就是以前采石場前面那塊地。以前全是石頭,現在有草地、有樹木,連20年沒見過的大型飛鳥都回來了。”毛智陸說。
過去,毛智陸和村民們都是采石工。在他們看來,采石不僅能把山“搬”走騰出土地,還能賺錢。但時間暴露了長期粗放式露天開采的惡果:山體裸露、揚塵彌漫、寸草不生。石山濫采,也導致當地水土流失嚴重。當時,村子的地下河水洞就曾被沙石堵塞,村里本就稀少的耕地在汛期經常遭受內澇。
從2015年到2016年底,桂林以雷霆手段關停采石場超過110家,漓江流域內所有采石場全部關停,并以“一場一策”的辦法,對漓江風景名勝區范圍內以及桂磨公路旅游通道周邊21個采石場開展生態修復復綠工作。
持續的努力,長效的管理,讓點點綠意回到了“禿山白山”。一同回來的還有絡繹不絕踏青徒步的游人。不再擔心內澇的村民開始收獲種植果樹的喜悅,招待客人的農家樂也開起來了。復綠的石山,儼然成了新的“金山銀山”。
毛智陸現在是村里的生態管護員,在他的設想里,村里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能吸引游客來游玩賞花,石山對面的一方草坪水塘很適合開辟成露營地,當地傳統而獨特的潑水灌溉可以開發成親子體驗游……“以后我們村肯定更美,更好!”
而住在大埠鄉更深處蝦嵅村的岳宏梅,已經嘗到了“旅游飯”的甜頭。這幾年,進山里游玩的客人越來越多,岳宏梅家的農家樂也越來越紅火。
“我們這里綠水青山的,還是要吃‘旅游飯’,我覺得可以把民宿做起來。”“農旅融合”是岳宏梅在一個鄉村致富帶頭人學習班里學到的名詞。暗嵅和蝦嵅都坐落在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地,風景優美,不僅村里的老房子都是“古董”,村道旁的小石像、拴馬樁都可以追溯到清末時期。岳宏梅想,做好老建筑保護,在路邊種一些好看的花,肯定可以吸引更多人來打卡拍照。
沿著蝦嵅的村道繼續向里,翻過山就能見到漓江。
黃才滿是四星級游船“桂林旅游9號”的船長,他在漓江上開了一輩子船,漓江水起伏的節奏融進了他的身體,他想,沒有人會比他更熟悉漓江了。
“漓江兩岸的變化非常大。”黃才滿說,“這幾年江面上能看到各種水鳥,就在船旁邊,也不怕人。”船長的駕駛座在游船前部的正中間,因此,漓江水域的變化他看得一清二楚。從泊位看向對岸,江水輕撫河灘,灘上是原生性修復用的景觀石,再往上,郁郁蔥蔥間藏著漂亮的鄉村小樓。
他說,生態修復之前,江岸沒有修堤,河灘上也沒有原石,村里的房子看上去破破爛爛的,那時誰能想到這樣臟亂差的地方還能修出一條騎行步道。
時間回溯至2018年。為保護好桂林漓江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桂林陸續組織開展了桂林喀斯特生態修復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生態修復工程成效顯著,生態景觀環境和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提升,甚至帶火了村莊里的農家樂。
“環境變好了,旅游的人就多了,兩岸的村民也更加富裕了。”黃才滿說。
記者從市文廣旅局了解到,今年一季度,桂林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2846.74萬人次,同比2022年增長93.71%;實現旅游總消費359.48億元,同比2022年增長90.14%。
就在剛剛過去的“壯族三月三”假期,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在園區舉辦首屆“印象歌圩節”,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在一眾民俗活動中充分感受到這片山歌熱土的無限魅力。活動當天,劇場內座無虛席,觀眾享受著全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帶來的感官盛宴。“太震撼了,尤其是開場山峰亮燈的時候,桂林真的很漂亮。”演出散場后,來自廣東的焦女士意猶未盡,她和家人對未來幾天的游覽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