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漓管委信息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同步展示著漓江流域山體水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游船航行視頻監控、防溺水監控、大數據分析平臺等功能,漓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步入數字化新時代。 王旭 攝
▲4月20日,漓江風景名勝區首批30條純電動力竹筏投入運營,為游客開啟全新游覽體驗。 記者何平江 攝
(相關資料圖)
▲桂林市實施漓江“三統”管理體制改革,樹立全國江河綜合治理典范。圖為廣西首艘五星級新能源豪華游船,采用電力推進系統,有效保護漓江生態環境,為打造世界級旅游城市助力。陸宇堃 攝
□本報記者 唐健揚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是人民群眾對水環境的美好暢想。
多系統交互、多部門聯動。近年來,桂林建立起“千里眼”監測、大數據“跑腿”的智慧監管平臺,以數字化轉型牽引漓江治理工作蝶變躍升、跨越發展,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步入數字化新時代,智慧監管讓水環境的美好暢想在桂林變為現實。
在竹江碼頭三號泊位,一套看似尋常的監控設備里藏著許多不尋常的“小秘密”,在它的背后一個獨特的“窗口”正以數字化方式“直播”展示著漓江的“一舉一動”。
近日,記者走進市漓管委指揮中心,科技感撲面而來,指揮中心內的“數字漓江5G融合生態保護利用綜合平臺”,是整個漓江治理指揮系統的“大腦”。大屏幕上,可同步展示漓江流域山體水質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游船航行監控、景區景點監控、防溺水監控,還建有元宇宙旅游應用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遍布漓江核心區域的攝像頭,可以實時看到天上、水面、水下的畫面,精準實施一體化監測,快速、精確且有效地監測漓江的“喜怒哀樂”,讓漓江這份“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自然遺產”以最干凈美麗的容貌呈現在世界面前。
據了解,漓江保護5G數字監控平臺總投資3.16億元,整個系統通過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將現代科技與漓江生態保護治理深度融合,以“云、網、端”全方位數字支撐體系構建數字漓江智慧生命體,為漓江“治亂、治水、治景”系列專項行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保障。
“通過5G數字監控平臺對漓江支流的污水進行監測,哪個位置出了問題,江面哪里受到了污染,山體是否受到破壞,我們第一時間就知道。”漓管委信息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漓管委近百名綜合執法隊員日夜守護著1159.4平方公里的漓江“大寶貝”,全力以赴呵護著桂林的山山水水,如今有了科技助力,有效提升了執法水平。至此,漓江全域保護、利用、管理的“智山慧水,生態漓江”發展愿景成為現實。
當下,“互聯網+漓江”的廣泛應用,也為各部門和普通群眾參與治江提供了便利,治江的維度更廣、效果更好。
象山公園內,一塊水質公示屏顯示著漓江市區段水質總磷含量監測值以及地表水質標準值等數據指標,它直觀展示漓江實時的水質數據。
據了解,為保護好漓江,發揮生態環境監測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眼睛”作用,近年來,桂林生態環境局推動“數字漓江”生態質量智慧監測網絡建設,像這樣的水質監測已覆蓋我市11條河流,水質自動監測站達46個。
桂林海事局則依托廣西海事智慧監管系統、桂林漓江船舶綜合監管系統及廣西海事局渡口渡船監控系統等打造漓江天網工程,同時與涉水部門進行信息共享,通過2049個視頻監控攝像頭和5個VHF基站實現漓江全年全天全程監管,充分覆蓋監管盲區,還引入“無人機+嗅探技術”及船拍尾氣監測設備達到不登船檢測的目的,讓船舶大氣污染防治檢查更具針對性,確保了漓江無船舶污染水域事故發生。
2022年4月,七星區人民檢察院漓江司法保護大數據聯動執法中心正式揭牌啟用,在執法中心的數字化智慧大屏上,清晰地顯示漓江風景名勝區核心景區內各個重要碼頭、沿江水面以及建筑物的實時畫面,北至虞山橋頭,南至陽朔外事碼頭,實現了核心景區范圍內的全域云覆蓋、全程云監控,讓檢察人員在執法中心可隨時對漓江重點水域違法行為進行輪巡,實施精準化動態監督。發現問題,可第一時間與行政部門協作配合聯動履職,必要時通過行政處罰、刑事手段依法打擊破壞漓江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為漓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同時,為了實現全民監督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拓寬案源,該院還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線了“漓江保護數字小衛士”小程序。市民群眾僅需在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發現問題可以一鍵拍照取證,確認上傳即可完成舉報。
一江碧水穿城過,兩岸秀色鎖清波。有了高科技“武器”的加持,給漓江安上了“千里眼”“順風耳”,徹底改變了過去只能“靠腿跑、用眼盯”的管理手段,監管變得更加“耳聰目明”。如今水清岸綠的美好畫卷躍然紙上,在“智慧大腦”的精細監管下,漓江定能永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