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2021年銀保監會工作會議指出,要推進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從2020年至今,保險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風險管理和保障能力日益增強。站在新起點,保險資金只有把自己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中,不斷找準時代賦予保險業的使命與定位,加速改革進程,彌補能力短板,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服務經濟能力增強
在充盈且穩健的資產積累下,保險資金已經成為支持我國實體經濟發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以及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現階段,我國正處于基礎設施補短板、企業去杠桿、地方政府嚴控債務的復雜環境中,保險資金是國內最主要的長期資金,在豐富金融產品供給、服務國家戰略及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
保險資金在服務實體經濟上所做的努力與自身取得的進步,2020年的成績單上清晰可見。
據已公布的數據,險資方面,截至2020年年末,行業資金運用余額為21.6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7.02%,其中,投資銀行存款達到2.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96%;投資債券為7.93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3.89%;投資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為2.98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2.4%;其他類投資則達到14%的增幅,為8.17萬億元。
光大證券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記者表示,保險資金的組合類產品主要投向債券、股票,拓寬了保險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渠道;股權投資計劃主要投向未上市企業股權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補充企業長期權益性資本;債權投資計劃平均期限7年,主要投向基礎設施項目,既符合保險資金長期配置需要,也為實體企業提供了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
此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突出,保險的供給和需求出現了明顯的缺位問題,如群眾旺盛的醫保需求和養老保險需求給政府帶來的巨大財政壓力,以及我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不足對養老金體系的挑戰等。
因此,推動保險業深化改革開放,應強調發展多樣化保險產品來適應群眾對健康、養老、安全保障等的需求,同時,更要提高保險資金的長期投資能力,鼓勵保險資金參與基礎設施和新型城鎮化等重大工程建設。
雙贏的局面
疫情陰霾下的2020年,國內保險業“抗壓”韌性顯現。保險資金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具體來看,在諸多保險資金運用途徑中,收益率前三依次為證券投資基金、股票和長期股權投資,其投資收益分別為1234.8億元、1866.45億元和1416.89億元,投資收益率分別為12.19%、10.87%和6.72%;而2020年金融衍生工具投資收益為-11.6億元,投資收益率為-308.42%,是諸多險資投資途徑中唯一收益與投資收益率皆為負的途徑。
2020年險資投資的布局和偏好,依然體現出保險業“求長求穩”的投資傾向。其中,債券依然是最受險資青睞的頭號功臣,其7.93萬億元資金運用余額“獨占鰲頭”,占險資投資整體的36.59%。貸款及銀行存款占比位列其后,二者資金運用余額分別為3.15萬億元和2.6萬億元,占比依次為14.52%和11.98%。
提高保險資金權益性投資的配置,對市場而言是“雙贏”的局面。“一方面,保險資金是長期投資者,資金體量大,給資本市場帶來可觀的增量資金;另一方面,鼓勵資本充足的大型保險公司增加權益類投資,有助于其提升經營業績。”王一峰向記者表示。
加大A股投資是趨勢
從擴大保險資金可投資范圍,再到提高保險資金在權益資產上的投資比例,去年以來,銀保監會和國務院對保險資金的監管政策改革接連不斷。頻繁的“松綁”和喊話,充分顯示了監管層對保險資金發展的支持態度, 表明監管層有意通過政策改革逐步引導保險資金為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注入長期穩定的支柱力量。而市場方面預測,2021年,加大A股投資將是保險資金投資的趨勢。
保險資金的負債性和期限性,決定了保險資金在投資過程中更加注重收益的穩定性。因此,保險資金進入權益市場有利于穩定市場波動,也能在市場恐慌時起到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市場預期的作用,進而推動我國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然而,對保險資金投資A股市場也開始出現擔憂的情緒。對此,專家指出,固收類資產目前仍是保險資金的主要投向。但在低利率持續的市場環境中,權益類投資將在保險資金整體收益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不能因為股權投資面臨較高風險,就過度強調債權投資的安全性和收益性。保險資金應努力提升權益類投資能力,在能力范圍內擴大權益類投資。
記者調查分析,政策紅利引導,是保險資金加碼A股市場的重要推動力。去年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將保險資金權益類投資最高可到占上季末總資產的比例由 30%上調至 45%。險資可投資行業范圍持續擴大,推動保險資金大步邁向權益市場。
去年11月13日,銀保監會發布《關于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于保險類企業、非保險類金融企業以及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等特定企業要求,允許保險機構自主選擇投資行業范圍,擴大保險資金股權投資選擇面。通過擴大險資投資標的,在滿足保險資金投資對投資收益率需求的同時,也幫助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長期資金。
進入2021年,中辦、國辦印發的《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于1月31日公布。在這一方案中,作為培育資本市場機構投資者的重要力量,保險資金被多次提及。比如,研究完善保險機構投資私募理財產品、私募股權基金、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和債轉股的相關政策。再比如,提高各類養老金、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的權益投資比例,開展長周期考核。
華西證券分析師易斌認為,從目前保險資金的配置結構來看,險資整體投資于權益市場的資金比例遠未達到資金監管的上限,受制于風險偏好以及法則限制,大型保險公司在資金運用上更加注重風險把控,更傾向于投資長久期、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金融資產,其參與權益市場的比例要顯著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從長期來看,保險新規表明了監管層對于險資市場以及對保險資金運用方向的重視,偏向于引導險資長線投資,保險資金入市規模未來可期。記者 韓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