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健康險無疑是保險消費新趨勢的一大典型代表,在新冠肺炎疫情激發和提升國民健康保障意識的同時,行業對于保險線上化的緊迫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3月19日舉辦的主題為“健康中國、科技中國”下保險發展機遇暨第二期互聯網健康險保障指數發布會(2021)上,南開大學聯合小雨傘保險經紀發布了《2020互聯網健康險保障指數測算研究》報告。同時,與會嘉賓就未來2萬億元市場規模的商業健康險市場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機遇等話題展開討論。
不同人群互聯網健康險
保障差異逐漸縮小
日前,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對外發布的《2020年互聯網人身保險市場運行情況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互聯網健康保險繼續保持增長態勢,規模保費從2015年的10.3億元,一躍至2020年的374.8億元,6年增長35倍。在疫情阻礙線下展業的2020年,互聯網健康險遠超行業平均增速,成為行業最大亮點。
2020年初,銀保監會等13個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到2025年,商業健康險市場規模超過2萬億元。在政策紅利下,互聯網健康險發展情況如何?
《2020互聯網健康險保障指數測算研究》報告顯示,從年齡段劃分來看,2020年各年齡段保障得分相比2019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按照年齡劃分來看,36歲到40歲為互聯網健康保險最優期間;從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收入的劃分來看,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與健康保險保障情況總體呈正相關關系,但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群和不同收入人群之間的健康保險保障情況差異逐漸縮小;從婚育狀況來看,已婚有孩子人群的互聯網健康險保障情況最好,其次是已婚沒有孩子、未婚人群;從職業類型劃分來看,2020年民企工作人員的健康保險保障情況最好,要高于機關事業單位群體和國企人員。
另外,報告顯示,六成受訪者對互聯網保險持歡迎態度,兩成受訪者對互聯網保險表達了明確的支持態度。互聯網渠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認可,互聯網保險以其方便、快捷等優勢被越來越多的人青睞。
根據小雨傘客戶群對于重疾險的投保需求分析,以小雨傘平臺在線銷售的超級瑪麗系列重疾險和大黃蜂重疾險為例,問卷調研結果顯示,七成受訪者有新增重疾險需求;已經購買互聯網健康險的用戶中,仍然有30%認為目前保障不足夠,希望能夠增加配置健康保險。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系博士研究生魯一鳴表示,互聯網科技的加持,讓健康險踏上一列動能更快的高速列車。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提到,要積極發展商業保險。面對時代挑戰,健全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題,而是應當全力以赴的必答題。商業保險作為多層醫療體系的重要一環,期待發揮重要作用,在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上發揮積極影響力。
科技是把雙刃劍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保險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指出,截止到2020年年底,根據國家醫保局最新統計,基本醫保參保人數為13.6億人,穩定在95%。商業健康險到2025年希望達到2萬億規模。
如此背景下,互聯網健康險發展前景可期。
小雨傘保險經紀創始人兼CEO光耀介紹,“我們平臺的投保人平均年齡是33歲,這些80后、90后面對商業保險時視角不一樣,他們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選擇保險。” 光耀認為,基于對于科技演化的趨勢以及未來用戶演化的趨勢,也許未來保險不需要營銷員給客戶不斷講解怎樣配制保險方案,買什么保險好,而是通過更強大的云端智慧傳遞給客戶,這樣來看,個體作用比以前要小了。
Bee Tech CEO李用虎認為,健康科技是把雙刃劍。在李用虎看來,保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所有的技術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怎么用,這就上升到道德層面的問題。“作為玩家,我們怎么把這個劍用好,有利于行業,同時很大程度偏重消費者,我覺得這是需要反復衡量和評估的。如果某個技術就是讓客戶來選擇,或者非目標客戶來選擇,也不是不合理的,但用的同時需要時刻警惕,而不是沒人管隨意為之。”李用虎這樣形容。
“2015年時,我們去找保險公司合作的時候,那時候不是說保險公司有沒有產品,而是有沒有保險公司能夠在互聯網上賣產品。當時我們發現很多公司沒有接口,沒有在互聯網上賣保險的經驗,而現在就很普遍了。過去幾年我們不斷做的一件事就是,能夠在線上更好地為用戶服務,比如提升核保效率。2019年以前,還沒有辦法做到線上核保,只有健康用戶才能在互聯網上買產品。而現在,很多保險公司把智能化核保搬到線上,實現非健康用戶也能在互聯網上買產品。”小雨傘保險經紀副總裁、小雨傘保險產品體系設計者陳德濤坦言。
打通多方數據是難點
“現在保險責任設計逐漸在向互聯網貼近。”法國再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高級市場精算師莊曉飛認為。
信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精算部負責人孫曉宇表示,“我們在做一些產品開發設計定價的時候,主要靠再保提供一些技術方面或者數據方面的支持,所以,其實整個中國市場的健康險,不管重疾險還是醫療產品發展,離不開再保公司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撐。”
小雨傘高級保險產品總監牟李認為,“隨著互聯網保險發展,產品競爭能做到差異化的空間不是特別大,接下來的發展方向和重點應該放在怎么幫助客戶提供大病解決方案上,而不只是做交易。未來還是要在服務端做更多深挖的工作,我覺得這是未來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除此之外,保險公司在做產品定價時,對數據的積累非常重要。“大數據的應用對于未來產品設計和定價非常重要,大數據不是指數據量大而是指數據緯度多,作為商業保險公司來說,也希望各地醫保局,包括社保基金、醫療機構在保證客戶隱私的前提下,在不違反有關規定的前提下,向保險公司適當放開一些數據,為保險公司精準定價、設計和開發一些更實惠的保險產品提供支持。”孫曉宇呼吁。
深圳派氪司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佐文同樣認為,保險公司作為數據方,能夠把數據打通,更多地聯合“醫”和“藥”,真正讓大數據發揮作用,實現更加精準的、千人千面的保險方案。同時,王佐文也指出,目前數據量還存在如何讓保險公司或者服務機構擁有用戶完整的畫像,以此來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這是一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本身健康管理跟診療機構一樣有一定的依從性,通過佩戴智能設備、手環,是否按照健康管理方案實施依從性,依從性管理從何落地抓手,還有很多可改善的地方。記者 蘇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