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正在持續強化人身險業務監管。日前,銀保監會人身險部對各人身保險機構落實《關于加強規范管理促進人身保險公司年度業務平穩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情況進行了通報,共有26家機構被“點名”。
通報顯示,部分人身保險機構人身險業務存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激進發展模式仍然存在。部分人身險公司仍然延續粗放經營模式,依靠激勵政策短期內獲取業務規模高速增長。由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打亂了險企的經營節奏,對保單銷售、隊伍留存、組織擴張、保費增長和價值提升方面均產生了不小的沖擊,各家險企完成2020年目標的難度大幅增加。因此,部分人身險公司在去年年底提前進入2021年“開門紅”,并通過以縮短返還期限的方式吸引消費者。
正是在此背景下,監管部門發布了《通知》,要求險企摒棄片面追求規模和業績、以高費用換取短期業務發展的經營思路,回歸風險保障本源,科學制定發展戰略,合理規劃全年發展目標任務,平衡業務發展節奏,有效防控經營風險。
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一個較為穩定的行業,企業的增速如果明顯超過行業整體水平,在短期,可能與損害消費者權益和不正當競爭相關;在業務逐漸完成后,還可能與損害自身盈利和股東權益相關。這種相關性,往往是由于企業的激勵機制產生了扭曲。因此,從保護消費者權益、維護良好市場秩序、促進企業自身健康經營等角度來說,監管部門對此非常關注。”
但違規行為依舊存在。通報顯示,人保健康、合眾人壽、中郵人壽吉林分公司“開門紅”期間實際銷售情況大幅高于報告的業務發展計劃;農銀人壽、信泰人壽寧波分公司2021年一季度保費收入同比增速超50%,完成全年計劃的70%以上;北京人壽天津分公司銷售的增額終身壽險產品存在保障程度低、長險短做、變相理財等風險。
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并轉送涉及保險公司的保險消費投訴37892件,同比增長129.73%,其中涉及人身保險公司22353件,同比增長178.99%,占投訴總量的58.99%。
風險防控機制不健全也是此次監管部門指出的問題之一。通報顯示,平安人壽全國投訴舉報案件多發頻發,銷售誤導引發的操作風險突出,案件風險有所抬頭;財信人壽四川分公司旅意險存在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問題;百年人壽重慶分公司工作人員操作客戶手機,用微信公眾號私自申請并侵吞保單貸款;人保健康山西分公司工作人員違規辦理保單貸款欺騙投保人;平安養老貴州分公司大病保險經辦人員騙取理賠金;國華人壽和平安養老將全國互聯網業務統計至上海分公司,造成業務數據失真;人保壽險、太平人壽、泰康人壽風險排查應對機制不健全,從業人員管理失范,風險處置能力不足。
在監管力度不斷增強的背景下,依舊有公司鋌而走險,人身險市場亂象仍時有發生。通報顯示,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多地分公司出現虛列費用、虛構中介業務等違法違規問題;中英人壽湖南分公司、中意人壽黑龍江分公司、中信保誠河北分公司存在虛假宣傳、夸大產品保障、炒作停售行為;陽光人壽上海分公司跨期確認保費收入,青島分公司團險業務操作不規范;平安人壽上海電銷中心存在誤導銷售情況,質檢和回訪等環節管理失效。
對此,銀保監會人身險部表示,各人身保險機構要認真反思存在問題和深層次原因,對公司經營理念、產品設計、市場行為、客戶服務、內控管理等進行全面審視,研究提出解決問題、化解風險的根本措施。要端正態度,對自查和監管檢查發現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整頓方案,深入推進整改落實。對于責任落實不力的部門、分支機構及公司高管人員,要進行嚴肅問責。
與此同時,各人身保險機構還要強化風險防控主體責任,建立健全涵蓋各類風險的長效機制,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立可疑業務篩查模型,創新風險防控手段,加強風險監測分析,對突發、多發、頻發的風險問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要認真梳理排查各類風險點,查找風險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優化管理流程,全面加強風險管理。
加強內控合規建設也將是監管部門接下來促進人身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的工作重點之一。近日,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活動的通知》,要求各銀行保險機構要對照工作要點深入查找內控合規薄弱環節,重點加強股權管理、授信業務、影子銀行和交叉金融、互聯網業務等領域的內控合規建設。
銀保監會人身險部也表示,各人身保險機構要認真開展內控合規管理建設年活動,高管人員以上率下,調動各級員工的積極性、自覺性,共同打造良好的合規氛圍;加強內控過程管理,進一步梳理、明確各業務條線、崗位的流程和職責,增強制度執行力;加大內控合規指標考核力度,構建強有力的追責機制,打造“不敢違規、不能違規、不想違規”的合規風氣。監管部門將繼續保持監管高壓,嚴厲打擊市場各類不規范行為,對查實的違法違規問題依法從嚴處罰,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