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就惠民保的政策紅利與制度創新進行了探討,深入分析其作為一種商保社商結合的經辦模式,政府如何才能運用好裁判員角色,實現對市場機制效率發揮的驅動,并指出惠民保當前野蠻生長可能走向網絡互助的風險點規避問題。
鄭秉文表示,盡管“惠民保”屬于商業保險,但是在很多方面又與商業保險不完全一樣。從理論和制度的高度來看,惠民保實際上承載的是覆蓋全人群公共性、普惠性、地域性定位的保障使命。“惠民保”具有六個主要特征:
第一,惠民保的產品模式具有明顯的公共性。因為它覆蓋的群體是與社保同向的,對屬地范圍內所有醫保參保人來說,只要你愿意,是全口徑的覆蓋,是自愿參加,不分年齡、戶籍、職業。所以,從產品模式上講,具有公共性。這個公共性是社保所具有的。
第二,惠民保的定價模式具有明顯的普惠性。惠民保幾乎不區分年齡,有很少的幾款是區分的,還有既往癥風險的人群,也基本上沒有分開。所以,這個產品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覆蓋人群和價格具有普惠的性質。而這個普惠性質的價格也與社保按比例繳費的原則有一定的相似性。
第三,惠民保的運營模式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屬于城市定制型的商業保險,跟地名、城市名連在一起,有點像是一個小號版的社保,是對大社保的一個補充。社保覆蓋的是全民,是國民,惠民保覆蓋的是市民。所以,從地域性來講,它是小號的社保。
第四,惠民保的補償模式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它的杠桿率特別高。因為惠民保覆蓋的群體都是基本醫保的參保人,經過對基本醫保、大病保險、職工大額報銷之后的醫保費用再次進行一定比例的報銷,杠桿率非常高。保費只有幾十塊錢、三兩百塊錢,而保額卻是幾十萬、上百萬、甚至幾百萬。
第五,惠民保的營利模式帶有明顯的管理費性質,管理費的性質也是具有一定社保的屬性。這與上面四個特點有關,就是惠民保的產品模式、定價模式、運營模式、補償模式決定了保險公司的營利模式跟其它商業保險的利潤形式是不同的,它以城市為一個單元,作為屬地化進行支付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收支相抵,帶有管理費的性質。
第六,惠民保供給的模式帶有一定的經辦業務成分。經辦業務本來具有一定的社保屬性,但是惠民保與百萬醫療還不一樣,它有相當的經辦業務色彩在里面。因為它既然有地域性,就有經辦業務成分在里邊,它倆連在一起。
鄭秉文表示,這六個特征顯示,雖然惠民保的本質是商業保險,但是它的外部性非常強,超越了商業保險原本的范疇,也就是說惠民保雖然是商業保險,但是在多層次醫保體系中發揮的補充作用跟其它任何一個商保產品都是不太一樣的。
它是否有風險需要防范呢?鄭秉文進一步指出,互聯網或者叫做保險科技的發展催生了惠民保這樣一個保險新業態。可以說沒有平臺運營,沒有保險科技,就不可能有惠民保。這樣的話可以聯想到另外一種互助的形式,就是“網絡互助”。而網絡互助存在一些問題也好,它未來的潛在發展趨勢也好,都給惠民保帶來一些深層次的思考。
思考一:惠民保是否對傳統健康險、醫療險產生沖擊?互聯網發展到現在,讓商業保險改變了很多原有的基本原則,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形態,這個形態就是惠民保。它對商業保險來講,是否會帶來沖擊?匡算一下,如果全國所有的城市都建立惠民保了,市民假定覆蓋60%,保費的收入,按照現在的水平,假定按平均150塊錢算,全國保費收入大約是1500億到2000億之間。這樣的話,“對沖”掉的商業保險(健康險、醫療險)到底如何計算?這種便利性和商保的替代,導致商保發展規模面臨的困境,如何來評價它。是否能建立起在惠民保和2021年商保大幅滑坡二者之間很高的相關性尚未可知,但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應持續關注的問題。
思考二:惠民保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營利模式?從2015年平安養老在深圳搞的最初級的惠民保開始,一直到現在,深圳平安養老一直處于虧損的邊緣。絕大部分的惠民保,例如,近幾個月來出現了像滬惠保幾個月就賠付幾個億的報道,很可能像深圳的情況那樣。也就是說惠民保目前的賠付可能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賠不出去,一個是賠穿底。如果賠不出去,醫保參保人是很難愿意參加的,或者參加的人都感受不到惠民保的好處,久而久之,參加惠民保的人數就越來越少,形不成規模,自然的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另外一個極端是如果賠穿底,最終的結果是商業保險機構要慢慢退出的,因為它不是公益機構。無論哪種情況,發展到極致的話,最終都逃不過失敗的結局。
思考三:從百萬醫療到惠民保,商保的社會化傾向越來越明顯,這個社會化不是socialization,而是societal這樣一個社會化趨勢。這里說的社會化就是像醫保、社會醫療保險方面去貼近,成為多層次醫保的一個部分。這種趨勢在國際上的經驗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當然,我們國家有我們的特殊國情,絕大部分保險主體是國有險企,政府也是基于人民至上理念去執政的。也就是說,在一個國有商保公司占主體,并且是這樣一個體制的情況下,是不是產生惠民保的一個特殊的土壤呢?深層次的問題是,未來中國商保的發展趨勢是不是越來越社會化?它是不是中國的一個特色?中國特色的多層次醫保體系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模式?商保對社保的補充應該采取一種什么樣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