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在經歷了前期爆發式的增長后,惠民保似乎要開始面臨增長瓶頸。以上海地區的惠民保產品“滬惠保”為例,截止今年7月31日,滬惠保2022的總投保人數為645萬人,要低于首年總投保人數739萬人,為此,上海監管部門決定將投保截止日延期至8月20日。
(資料圖片)
2021年,滬惠保以總參保人數超739萬的成績創下“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首年參保人數之最,參保率高達38.49%。而目前645萬人的參保數字,按照2020年上海醫保參保人數約1944.4萬人為基數來計算,參保率約為33.2%。
同時,在部分地區,惠民保的滲透率已經達到80%甚至90%,邊際提升率非常有限。以浙江地區為例,麗水的“浙麗?!焙歪橹莸摹盎葆楸!睗B透率分別為93.33%、81.46%,未來想要繼續出現高增長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2022年惠民保增長放緩乃至負增長似乎會超出很多人的意料,但從惠民保的發展歷程以及產品特性來看,遇到瓶頸反而是正常的市場走勢,而過去兩年被惠民保“虹吸”嚴重的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險產品有沒有可能在“蹺蹺板”效應下重新奪取市場份額,值得引起市場思考。
爆發式增長過后,惠民保三大壓力開始凸顯
2020年是業內公認的惠民保元年,根據中保協數據,截至2021年底,惠民保覆蓋全國28省,共有1.4億人次參保,保費約140億元。適應人口老齡化需要,擴大保險覆蓋人群,為60歲及以上老人提供1.76億人次保險保障。
憑借“低門檻、低保費”的特點,惠民保是過去三年市場中當之無愧的“當紅炸子雞”,特別是在保險行業整體不景氣的大背景下,惠民保給行業帶來了少有的增量。
但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惠民保的市場紅利有所消退,尋找新增量存在難點。
首先是保費的快速上升,在2020年,惠民保的主力產品保費集中在50-60元,但2021年已經變為70-100元的區間,70元以上產品占比已經從原先的22%上升到61%。2021年,惠民保產品的平均保費是101元,比2020年的平均保費70元上漲了44%,尤其是100元以上的產品從2020年只占9%上升到2021年的31%。
2020-2021惠民保價格區間分布圖
而在今年,多款“明星”惠民保產品延續漲價趨勢,上海“滬惠?!?022版從去年的115元/年上漲至129元/年,杭州“市民保2022”從去年的59元/年上漲至89元/年,蘇州“蘇惠保2022”從去年的49元/年上漲至79元/年,“廣州惠民保2022”則在去年49元/年的基礎上增加了89元/年的升級版。
保費的不斷上漲主要是為了應對理賠風險,作為一款普惠性產品,惠民保對用戶幾乎不設任何門檻,這也意味著相較于普通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需要更注意理賠風險,而漲價則是最立竿見影的辦法。
其次是惠民保在過去兩年經歷了一次快速催熟,2021年新增有惠民保的城市中,最多的是三線和四線城市,分別從2020年的18個和11個,增加到了2021年的28個和19個。一線城市已經在2021年實現了全覆蓋,新一線城市則只增加了1個,二線城市沒有增加。五線城市也增加了1個。
由此可見,一二線城市推進惠民保相對飽和,想要進的基本已經進入。城市上還有推進空間的都集中在三四線城市,而五線城市因為規模太小,實力不強,所以推進的潛力也很有限。
第三,投保人群結構老齡化。根據中國人壽(601628)再保險發布的《2022 年惠民??沙掷m發展趨勢洞察》中對各地惠民保人群的年齡結構匯總統計,60歲以上人群整體占比約為35%。投保結構的老齡化勢必會提高惠民保的賠付率,惠民保賠付風險加劇。
還是以滬惠保為例,“2021版滬惠保”理賠快報顯示,首年“滬惠?!崩塾嬞r付金額超7.5億元,賠案數量21萬余件,平均每天賠款金額超200萬元,而2021年版滬惠保的總保費收入為8.49億元,照此計算,滬惠保賠付率已經達到88.34%,賠付壓力明顯。
惠民保發展遭遇瓶頸,而過去兩年被惠民?!昂缥眹乐氐囊园偃f醫療險慢慢發生了許多積極的變化。
重壓之下主動突圍
百萬醫療險的第二次增長要來了?
與惠民保一樣,百萬醫療險在誕生之初就迅速走紅。根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自2016年興起以來,百萬醫療險保費規模10億元增至2020年的520億元。這意味著,百萬醫療險保費5年增長超過50倍。
而在2020年后,惠民保的登場讓百萬醫療險陷入發展泥潭,尤其是以百萬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險市場增長急轉直下。我國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在2015年-2020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8%,但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已下滑至3.99%,去年同期則為7.9%。
或許是在惠民保的高壓之下,百萬醫療險近一年來變化明顯,主要表現在健康告知人性化、保證續保時間延長、大公司跑步進場完善產品。
首先是健康告知人性化,過去百萬醫療險為了應對理賠風險,采取了非常嚴格的健康告知條款,對投保人的健康狀況要求比較嚴格,這也導致了許多帶病體用戶無法正常投保百萬醫療險。而隨著保險公司風控、費用厘定能力的提升,市場上開始出現許多針對帶病體的產品,且保費價格依舊控制在較低的水平,產品競爭力大大提升。
其次是保證續保時間延長,由于百萬醫療險多為一年期產品,少數產品只能保證五、六年續保,而多數產品根本不能保證續保,由此造成了二次保障缺口,與用戶的長期保障需求相悖。而在政策面的變化以及保司的主動探索下,市場上開始出現保證續保時間長達20年的百萬醫療險產品,這對于用戶來說是一份長期保障的承諾,解決了用戶的后顧之憂。
第三則是大公司開始發力百萬醫療險市場,此前眾安旗下的尊享e生,人保旗下的好醫保是百萬醫療險的現象級產品,而其他保司則沒有相應的爆款產品。但近一年以來,如太保、泰康等公司也開始發力百萬醫療險產品端,給市場帶來了更多的選擇。
大公司的深入探索也給百萬醫療險帶來了更豐富的保障。以平安健康旗下的平安e生?!ぐ偃f醫療2023為例,該產品新增了院外剛需普通藥品保障,正式將百萬醫療險的藥品保障從特藥擴展到更多人會使用到的院外普藥保障,同時百萬醫療2023已經引入所有實體腫瘤都可使用的靶向藥,助力更多腫瘤患者生存獲益。
而根據《中國保險細分消費人群洞察白皮書》,保險產品背后的理賠服務及保司品牌實力是消費者選擇產品最主要的考慮因素,占比均接近七成。
對于保司來說,賣出保單只是服務的開始,只有把理賠做好,讓用戶實實在在感受到保險的保障作用,才是完整的產品服務流程。因此,不少大保司也開始發力理賠端,如平安健康保險在業內率先推出“出院三日賠”服務,將出院理賠周期從行業平均近2個月縮短到三天。而在理賠過后,也有不少保司為用戶配備了相應的康護服務,如太保旗下的藍醫?!らL期醫療險為患者特別添加了院內護工的看護和全球找藥的責任,完全解決了消費者的理賠擔憂。
除去上述改善,百萬醫療險相較于惠民保還有以下優勢。
首先是在免賠額的設置上,多數百萬醫療險免賠額為一萬元,部分產品則規定如果被保人確診重疾,可享受免除免賠額,這一點對于惠民保產品來說難以做到。其次是理賠條件,百萬醫療險往往設置用戶理賠超過免賠額的部分即可全額報銷,而惠民保產品則是超過免賠額部分按比例報銷。第三,百萬醫療險在20歲區間人群的保費價格并不比惠民保高出太多,而百萬醫療更優質的理賠條件則是吸引這部分年輕人群去投保百萬醫療,從而導致惠民保投保人群年齡進一步惡化。
各年齡價格惠民保產品與尊享e生價格對比
所以在百萬醫療險“進階”之后,我們認為未來百萬醫療險有望重新獲得部分被惠民保沖擊的市場份額,特別集中在健康年輕人群的投保,百萬醫療險的吸引力似乎要更大。
尾言:不論是惠民保還是百萬醫療,目前都是構建我國多層次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市場來說,一個產品良性競爭的格局有利于行業的不斷進步。所以在惠民保橫空出世,并對百萬醫療險市場份額造成沖擊后,我們看到了百萬醫療險進行了主動的升級換代,在投保門檻、保障范圍、服務質量上均有所加強,或主動或被動,對于用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對于保司來說,百萬醫療險依舊是重要的健康險組成部分以及獲客的抓手之一,同時,在新的階段,百萬醫療險也正在成為保司提供各項健康服務的一個支點產品,通過產品責任的添加來為用戶提供特藥、墊付、綠通等多項服務,而藥企在這個過程也主動深化與保司的合作,將更多先進的藥械提供給需要的患者。
未來,惠民保和百萬醫療也極有可能會慢慢走出分化,各自適配不同人群提供相應的精準服務。惠民保需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做普惠產品,并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而百萬醫療則需要繼續把服務做得更加優質,讓用戶感受到來自保險公司的產品力,從而獲得更大的用戶粘性以及繼續挖掘客戶需求的機會,我們也期待惠民保和百萬醫療能在各自的市場空間內繼續高質量的發展。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