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在風調雨順的年份,農民們靠辛勞實現豐收,過上踏實日子。可天有不測風云,需要考慮由誰來為農民托底、兜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桃樹種植是平谷區特色產業,也是平谷區農業第一大產業,是該區7萬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平谷區積極推廣的“桃種植保險附加產量損失保險”,為種植戶撐起了“保護傘”。
保險解決種植戶的后顧之憂
一直以來,桃樹種植都是平谷區的特色產業,在促進農民增收、帶動農民致富、推進振興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桃子的生長成熟期一般在夏天,而這個時候,狂風、暴雨、冰雹和短時強對流天氣頻現,易造成裂果、壞果和落果,甚至還有可能導致整體絕收全損,讓種植戶“望樹興嘆”,各種災害成了廣大種植戶的“心頭之痛”。
種桃不能靠運氣,而要充分用好政策和保險手段,為讓種植戶不再為天氣揪心,平谷區推出了桃種植保險附加產量損失保險,當保險桃的實際產量低于目標產量時,投保的種植農戶可以按照合同約定獲得賠償。
劉家店鎮胡家店村村民楊青山是桃樹種植大戶,今年種了25畝桃樹,正常年份產量不受損,每畝地可收獲約5500斤桃子,若按照地頭批發價1.5元/斤計算,一畝地能為他帶來8000元左右的收入,這也是他家最主要經濟收入來源。然而,6月12日的那場冰雹災害讓他把辛苦全賠了進去。
“看著桃子被冰雹砸傷,心里很是不舒服。”楊青山說。
好在,楊青山之前已經給自家的25畝桃樹投保了桃種植保險附加產量損失保險,保險公司賠償給他87500元,通過保險理賠,讓他挽回了不小的損失。
“這場十幾年難得一遇的冰雹持續下了20分鐘以上,最大的冰雹有雞蛋那么大。”峪口鎮是平谷區的一個種桃大鎮,該鎮副鎮長杜昂介紹,在6月份的冰雹災害中,峪口鎮全鎮受災面積有7700多畝,直接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
“桃樹的前期投入是比較大的,包括植保、肥料等,大概每畝地農戶需要直接投入1500元,這樣的投入將直接關系到老百姓(603883)能不能過得下去。”杜昂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承保方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中華財險北分”)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務,直接把桃農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據了解,峪口鎮受雹災影響,全鎮10個行政村的承保面積6457畝,桃產量平均損失率為47.5%,中華財險北分核定總賠款金額1291.4萬元。也就是說,通過保險理賠,為峪口鎮種植戶挽回了超60%的經濟損失。
“對于廣大桃農來說,通過保險投保,最大的好處就是保障水平明顯提升,受災之后能夠獲得更多的理賠,有助于桃農盡快恢復生產與生活。”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如是肯定。
從保成本到保產量,種植戶安心擴生產
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早在2007年,平谷區大部分大桃種植戶就開始通過投保“政策性桃種植保險”來減少損失。
不過,僅僅保障受損桃的投入成本損失的政策性保險,保障程度偏低。為提高平谷區大桃種植產業的保險保障,減少桃農的損失,促進大桃產業健康發展,2020年初在平谷區政府的牽頭主導下,針對桃種植保險保障不足,中華財險北分研發了附加的產量保險,這也是北京市農業保險首次由保成本損失向保產量損失的嘗試。
相較于主險,為彌補主險保障不足的問題,附加險提高了保險金額,每畝增加了4200元保險金額;同時取消主險凍災、旱災、病蟲害須造成50%以上損失率,才啟動賠償的限制條件;此外,對于不計主險“不同生長期(成本投入進度)損失賠償系數”的調整,也極大提高了保險的保障程度。
就在今年6月的冰雹災害中,附加險的保險理賠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中華財險北分有關負責人表示,在公司經營的5個鎮域范圍內,附加桃產量損失保險承保4285戶次26117.5畝,承保面積占經營鎮域桃種植總面積的90%以上。今年6月雹災及后續風災,導致附加險的受損面積與承保面積基本持平。該公司根據實地測產數據,核定附加險賠款金額合計為1776.19萬元。
中華財險北分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政策性桃種植保險附加產量損失保險,顯著提高了桃種植產業的保險保障水平。例如峪口鎮的農戶,若主險、本附加險均參保的情況下,每畝獲得賠款為主險賠款1500元+本附加險賠款2000元=3500元。若僅投保主險的農戶,每畝獲得的賠款只有主險1500元。同時,也更好助力了平谷區整體桃種植產業的穩健發展,提高了農戶、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企業發展桃種植產業的積極性和膽量。
目前,種植戶的投保意愿也越來越高。平谷區農業農村局產業發展科科長張海龍表示,平谷區全區實有大桃種植面積在八九萬畝左右,其中,桃種植保險承保面積約為7.9萬畝,附加產量損失保險承保面積約為7.8萬畝,基本實現了保障全覆蓋。中華財險北分有關負責人也表示,近三年來,附加險在其公司經營的5個鎮域內的投保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農戶投保積極性非常高。
張海龍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對于有需求的農戶,桃種植保險及附加產量損失保險已經完全開發投保,區政府不會設定投保指標,只要種植戶有意愿,符合投保標準,都能夠獲得保障。
“桃種植保險從保成本到保產量其實反映了近年來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保障水平不斷提升,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戶的風險保障需求。”李文中指出,當前,我國農作物保險仍然以物化成本保險為主,近年來在中央相關政策的引導之下,三大主糧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險在主產省、縣全面鋪開。但是,保障水平更高的產量保險目前普及率還不高,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在少數農作物中進行試點。產量保險也是未來農業保險進一步提升保障水平的發展方向。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盡管我國農業保險的保費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但保險大多還處在成本的保障上,難以滿足農戶日益增長的風險保障需求。
對于下一步如何擴大保險覆蓋面,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目前農業保險比較理想的是保產量的同時保價格,使得保險責任從原來自然災害風險擴大到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雙重風險,責任更全面。
目前,平谷區的政策性桃種植保險和附加產量損失保險,已經被列為支持平谷區主導產業大桃產業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中華財險北分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退林還耕政策、鄉村振興深入實施,公司將根據農業產業、風險損失的變化情況,研發小麥、玉米、蔬菜的完全成本保險,更好地助力平谷區農業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李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