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觀 |?聚焦保險創新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了保險行業2022年全年成績單。數據顯示,按可比口徑,2022年全年行業原保費收入46957億元,同比增長4.58%;保險金額增長12.63%;原保險賠付支出同比下降0.79%;保險行業資金運用余額25.09萬億元,占總資產比重為92.28%。
從人身險公司經營情況來看,2022年全年,人身險公司實現原保費收入3.2萬億元,同比增長2.8%;賠付支出6407億元,同比下降5.23%。其中,壽險保費收入2.45萬億元,同比增長4%,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76.4%;健康險保費收入7073億元,同比微增0.1%,占人身險公司總保費收入的22%;意外險保費收入499億元,同比下滑14.4%。
【資料圖】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從財產險公司經營情況來看,2022年全年,保費收入1.49萬億元,同比增長8.7%;賠付支出9078億元,同比增長2.6%。其中,車險保費收入8210億元,同比增長5.6%,占比55.22%;非車險前三大險種分別為健康險、農業險和責任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580億元、1219億元、1148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4.7%、25%、12.7%,占比分別為10.63%、8.2%、7.72%。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在經歷了2021年原保費負增長后,2022年行業原保費重回正增長趨勢,其中得益于政策面的持續落地以及業務結構的優化,財險公司的增長回暖速度要優于人身險公司。
同時我們整理了2022年各省、直轄市的細分保費情況,以還原一個最真實的2022保險行業。
全國各地保費一覽
先來看各省、直轄市的的總體保費情況。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北京分列保費的前五名,保費分別為5894.16億元、4317.72億元、3410.31億元、3129.1億元、2758.49億元。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等,制圖:保觀
經過與GDP數據的對比我們發現,各省市的保費情況與當年該地的GDP情況呈高度相關,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也正好是2022年的國內GDP四強省市,北京則大概率是由于匯聚了眾多大型企業的總部,經濟發達,保險需求要遠大于其他省市,所以保費能夠排在全國第五的位置。
去年保費最低的五個省市為甘肅、寧夏、海南、青海、西藏,GDP也排在全國后五名。
分險種看,財險同樣保持了與GDP高度正相關的聯系,財險保費前四名與GDP前四名保持一致,只有浙江與山東互換了位置。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壽險保費方面,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排名前五,保費收入分別為3022.68億元、2466.12億元、1743.08億元、1724.17億元、1571.03億元。貴州、寧夏、海南、青海、西藏排名最后五位。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健康險方面,廣東、山東、江蘇、北京、浙江排名前五,保費分別為1145.88億元、717.62億元、640.59億元、506.59億元、476.98億元,排名最后五位的地區為甘肅、寧夏、海南、青海、西藏。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意外險方面,廣東、江蘇、山東、浙江、上海保費排名前五,分別為160.15億元、86.51億元、74.66億元、71.1億元、56.47億元,排名后五的省市分別為吉林、寧夏、海南、青海、西藏。
數據來源:銀保監會,制圖:保觀
保費K型分化明顯,經濟發達地區單位GDP保費高于欠發達地區
通過對比各地的保費與GDP情況,我們得到了以下幾點結論:
1.?經濟越發達,單位GDP保費越高。盡管北京和上海沒有進入到全國GDP前五的排行中,但北京在壽險、健康險榜單中都排名第四,而上海則在健康險的排名中排到第五位,說明在經濟越是發達的地區,保費在每單位GDP的占比就越高,也就意味著保險深度越高。
2.?意外險在2022年迎來了全國范圍內的衰退。整體來看,人身險公司意外險保費下滑14.4%,財險公司意外險下滑8.5%,從細分地區來看,意外險保費下滑最多的是天津地區,達到-31.34%,其次是上海地區,為-25.01%,第三是北京地區,為-22.33%。
意外險市場的失速下滑主要是由于監管在2021年10月發布了《意外傷害保險業務監管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意外險的附加費用率和賠付率進行了限制和關注。
根據《辦法》規定,意外險各保單年度的預定附加費用率由保險公司自主設定,但平均附加費用率不得超過規定的上限。比如保險期限一年及以下的意外險個人業務附加費用率不得超過35%,團體業務附加費用率不得超過25%。在此前,部分短期意外險賠付率極低,甚至被異化為走費用的工具,比如,由于一些P2P會限制貸款利率,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服務費就會通過保險的形式來走。新規過后,這異化的意外險業務在2022年也就逐漸被出清。
3.?保費增長情況開始呈現馬太效應,即本就保險深度基數較高省份保費增速要遠大于保險基數較低的省份,有K型分化趨勢。
以我們最關心的壽險保費為例,壽險保費排名前五的廣東、江蘇、山東、北京、浙江其保費增速分別為3.47%、5.17%、3.56%、15.04%、9.64%,而壽險保費排名全國后五位的貴州、寧夏、海南、青海、西藏其保費增速分別為-2.69%、1.5%、3.57%、0.41%、0.37%。壽險保費增速開始呈現K型分化,即強者越強,本就滲透率不高的地區想要憑借基數低的優勢進行滲透率的提高似乎有些艱難。同時在健康險、財險領域也出現了相同的情況。
這對于保司在未來的工作安排、資源傾斜中實際上存在一定的指導意義。特別是某些中小型保司希望通過開拓三四線城市空白市場來達到迅速提升保費,在看到這份數據后,可能需要思考一下資源的更合理配置,將大量資源投入至看似保險深度不高的地區,可能會得不償失。
4.?健康險保費增速“歸零”。在經歷了多年的高增速增長后,2022年健康險保費增速僅為0.1%,幾乎可以認為沒有增長。健康險市場的停滯是有跡可循的,惠民保的持續沖擊,健康險市場產品端“上新”供給不足,同時前兩年快速增長帶來的高基數效應都使得健康險想要取得持續的高增長變得非常困難。2022年健康險保費增速最快的省市為浙江、上海、湖北,增速分別為10.41%、8.61%、7.11%,下滑幅度最大的省為海南、甘肅、西藏,為-11.97%、-9.9%、-7.14%。不難發現,經濟發展好、居民收入高的幾個地區依舊有較強的保險消費能力,相對欠發達地區保險消費能力則要弱一些。
此外,未來健康險市場想要重新獲得高增速,需要在產品端做出更多努力,包括產品形態的完善,后續健康服務的持續跟進。
5.?財險市場復蘇明顯。財險市場的復蘇是有預期的,在政策的集中落地和2021年的低基數效應下,2022年財險保費增長8.7%。但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復蘇情況依舊超出了我們的預期,特別是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發達省份,在高基數的前提下,依舊取得了12%左右的增長,非常難得。其地方銀保監局也在不斷給出助力經濟的相關政策,如浙江銀保監局持續深化深化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機制應用,著力為企業減負增效。目前,浙江省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工作已覆蓋工程建設、訴訟保全、政府采購等多個領域。2022年上半年,浙江累計通過保證保險替代保證金約1625.63億元,同比增長40.06%;累計減負金額約56.60億元,同比增長34.44%。
尾言:從各地的保費分布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各省份的經濟的不均衡性也帶來了保費的不均衡性,同時保險深度越弱的地區,保費增速也更弱。從長遠來看,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部分壽險和健康險產品會逐漸出現“剛需”屬性,所以如何更有效的提升保險深度較弱地區的保險滲透率,是各大保司都需要主動去解決的大問題,產品端和渠道端的優化勢在必行。
此外,2019年我國的保險業保費收入同比增長為12.17%,此后三年增速分別為6.13%、4.05%、4.58%,隨著行業內外的各項利空因素逐漸消散,我們預測行業保費增速已經在過去兩年逐漸見底企穩,2023年有望擺脫5%以下的增長區間,各地也必將拿出更有力的增長數據,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保觀。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