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楷創辦的保險公司富衛保險再次遞表港交所。
3月13日港交所信息顯示,富衛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富衛)遞交招股書,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高盛、招銀國際、摩根大通,財務顧問為匯豐。據悉,這是其第三次向港交所遞表,此前曾于2022年2月28日和9月13日先后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均已滿6個月而失效。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此次招股書更新了2022年度業績,富衛2022年凈虧損7.40億美元(約合50億元人民幣)。
富衛曾向中國內地申請保險牌照,但一直未見進展。不過,其在中國香港(及澳門)的業務一直受益于向內地訪客客戶銷售保險產品,其有5.55萬名保單持有人為內地訪客。
受累于投資業務,2022年虧損7.40億美元
富衛由李澤楷于2013年創辦成立,是一家泛亞洲人壽保險公司,業務目前覆蓋中國香港(及澳門)、泰國(及柬埔寨)、日本等十個市場。
據最新的招股書,2022年,富衛錄得總收益82.50億美元,年化新保費為14.08億美元,新業務價值為8.23億美元,凈虧損7.40億美元。此前,2020年為凈虧損2.52億美元,2021實現凈利潤2.49億美元。
對于2022年的凈虧損,富衛表示,主要是由于不利的資本市場變動導致的投資回報虧損所致。
富衛業務增長較快。2014年(首個完整營運年度)至2022年,年化新保費增長4.6倍,由2014年的3.09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4.08億美元;同期新業務價值增長6.7倍,由2014年的1.23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8.23億美元。
從各市場看,2022年,中國香港(及澳門)、泰國(及柬埔寨)、日本及新興市場對富衛的新業務價值貢獻分別為26.3%、32.8%、16.8%及24.1%。
市場定位方面,富衛在亞洲十個增長最快的市場中的七個市場經營業務,當中大部分位于東南亞。富衛稱,鑒于人口基數、中產階級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以及與亞洲其他地區相比較大的保障缺口,預期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將成為亞洲人壽保險市場增長的主要動力。
富衛采用數碼賦能的多渠道分銷模式。2022年,銀行保險渠道對新業務價值貢獻43.7%,代理人、經紀/獨立理財顧問及其他(包括純網上保險及其他分銷渠道)對新業務價值貢獻分別為21.9%、24.2%及10.2%。
招股書顯示,富衛此次上市所籌集的所得資金將用以加強公司的資本、建立資本緩沖,來為進一步增長提供資金,并減少債項。
此前,富衛曾考慮于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并于2021年9月24日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相關申請。不過,隨后,其考慮了美國上市計劃的其他替代方案,并于2021年12月20日決定不再繼續根據美國上市計劃發行及出售證券。
5.5萬名保單持有人為內地訪客,曾申請內地保險牌照
目前富衛集團于內地并無重大營運,即沒有在內地銷售任何保險產品或經營受中國保險監管機構監管的保險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有跡象顯示,富衛曾向內地申請保險公司牌照,2021年5月得到過市場監管總局“富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的名稱預先核準,不過公開信息尚未見其獲批保險牌照。
不過,富衛集團在中國香港(及澳門)的業務歷來受益于向內地訪客客戶銷售保險產品。據招股書披露,2020年、2021年、2022年,富衛向內地客戶銷售保險產品,實現了2000萬美元、3900萬美元、4200萬美元的年化新保費,以及800萬美元、600萬美元、1800萬美元的新業務價值。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富衛集團有55521名保單持有人為中國內地訪客客戶,占該集團保單持有人總數約1.0%,而該集團有效保單總數的1.7%來自中國內地訪客客戶。
富衛集團在我國內地擁有非實質性的業務,包括維持代表辦事處的運作,以及通過兩家于內地注冊成立的附屬公司向該集團提供IT及支援等共享服務。
責編:汪云鵬
校對:廖勝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券商中國。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