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三藏
好久沒有看到這樣的盛況了:一夜之間,湖北東風雪鐵龍遭瘋搶。轉眼之間,它居然已賣斷貨!
這是一場狂歡式的購車狂潮,亦是新能源汽車崛起下,燃油車掙扎的縮影。
(資料圖)
實際情況,是這樣的:
前兩天,湖北大搞特搞政企購車補貼,其中補的最多的是“東風系”,多個東風子品牌突然集體官宣降價,其中降得最狠的,是雪鐵龍C6。
如何狠法?
20多萬的車,現在12萬就能買到手,中間9萬的價差由補貼支付:廠家補4.5萬元,政府補4.5萬元,廠家與政府攜手給消費者讓利。
這基本上是打6折,接近對半打折,引得全國消費者盡折腰!
不少勇士,千里奔赴,組團湖北提車,4s店搞得像菜市場一樣熱鬧。
一石更是激起千層浪,乘聯會立馬站出來發話:“這次東風降價活動,具有示范作用,短期之內會輻射到周邊地區,形成對周邊的擴散效應,其他省份很可能會進行效仿。”
于是,超30個車企品牌,在各地相繼開啟了價格戰。
從地區來看:
河南將購車補貼政策延續至2023年3月底,對在省內新購汽車按購車價格的5%給予消費者補貼;天津發放汽車消費補貼6000萬元;山東發放2億元汽車消費券等……
從品牌來看:
中國一汽推出“旗惠吉林——億元限時惠民補貼”活動,補貼總額達1.5億元,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37000元。
上汽通用別克宣布截至3月31日,旗下多種車型均享有補貼資格,湖北消費者可享政企補貼最高7萬。
廣州不少品牌經銷店同樣也在“搶”消費者,諸如廣汽本田皓影、雅閣優惠2萬-3萬元;廣汽豐田漢蘭達落地30.88萬元,預售期間再享5000元購車禮。
就連BBA車型,奔馳部分車型降價高達12萬元,寶馬i3降價10萬,上汽奧迪A7L最高優惠3.8萬元,一汽奧迪A6L降價9萬元……
不得不說,一切營銷的奇技淫巧,都不如回歸本質——降價,來得實惠。
那么車險,在銷售邏輯上,是不是也是同樣的道理?車險綜改深化,疊加2022年少見的承保利潤,這似乎值得期待。
如果說車企降價的“罪魁”,源自新能源汽車產業變革帶來的壓力。
事實上,新能源車企,在燃油車大力度的價格沖擊下,早難獨善其身。
如福特旗下純電品牌Mustang Mach-E福特電馬,也已經在3月8日宣布:全系在售車型清庫存,降價4萬元,該優惠活動將持續至4月30日。
這場燃油車企的降價大戰,己經演變成了油電車企、新舊勢力的混戰。
不論結果如何,都意味著2023年的車市瘋狂,已經開啟。
那么,車險行業,能否借助汽車行業瘋狂降價的東風,在保費業績上也“火”一把?
從理論上講,在車險保費規模上,似乎是這樣的。
隨著新車銷量的激增,加之舊車置換效應,兩者均能夠極大提高車險保費的充足度。
2023年1-2月車險保費增速已經重回正增長,達到6.35%,繼續向兩位數增速沖刺。
畢竟,無論車企怎么降價,保險公司的新車承保價格,不會因車企與政府的補貼而下調。
但是,保險公司或許也會因此“上火”,因為車企如此大力度的降價、政府如此倒貼式的“放水”,埋下巨大的成本和利潤缺口,從哪里補?
大概率,仍要從客戶的用車成本中找回,這是車企的一貫伎倆。
傳統套路的汽車配件與工時價格上漲,應是“車企降價大戰”下的后手,這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故而瞄準新車渠道、準備大肆掠奪新車業務的保司,究竟吃到的是熱螃蟹,還是踩到了坑里,需打個問號?
但是反過來說,那些沒有搶到新車業務的保司,賠付成本就不會升高了么?
如何應對?既要保住來之不易的新車保費增量,又要控好車險的賠付成本,守住利潤?
大概,2023年財險行業中有一個非常熱的詞匯——風險減量管理,為疫情后時代的車險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本質來說,風險減量管理,在業內并不算是新鮮事物。曾經的叫法,叫“防災防損”。
但是,從技術迭代的角度看,能夠在車險行業中真正落地的防災防損技術,并不算多。特別是“保前風險管理”和“保中風險管理”,市場中仍存在著許多管理空白。
于是,這個曾被保險業老生常談、卻又總因應付各類經營指標壓力而逐漸被遺忘的管理行為,改頭換面,被冠以“新的身份”,又一次登上了“財險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舞臺。
2023年1月15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財產保險業積極開展風險減量服務的意見》(銀保監辦發〔2023〕7號),提出風險減量服務是財險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要求財險公司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協助投保企業開展風險減量工作。
此文一出,保險業的服務職能,真正從“理賠”走向“防減”。
這不僅令整個財險行業進一步擴大保險服務半徑,也為優化成本結構,為保險消費者提供更多風險保障,成為可能。
契機,即源自行業剛剛經歷了2022年的疫情洗禮,積累了一定的利潤與費用空間。此時,財險主體若想開展科技投入,是具備一定的條件和基礎的。
2023年,將會是一場保險理念與技術的深度結合的年份。最大險種車險,亦如此。
試問?誰不想構筑起自身在行業競爭中的相對優勢壁壘?誰又真的希望,風險總是發生呢?
其實在這一點上,車企與保險公司,殊途同歸。
即當保險公司認為車企更為關注的應是汽車消費者的返廠率時,用車安全,實際上仍決定了車企品牌最核心的競爭力。
那么基于這點核心邏輯,無論是傳統燃油車企,還是新能源車企,在汽車智能化的發展方向上,都會逐漸把汽車當成類似手機一樣的移動終端設備,賺取的應是用戶的個性化裝扮付費、信息訂閱式付費、軟件應用功能付費。
而汽車風險事故的發生率、汽車的維修賠付成本,在智慧城市交通的科技維度疊加下,也將逐步趨近于0。
所以,車險真的能“火”起來么?
不管未來怎樣,當下的車險市場,仍是屬于這個時代的車險人的。
一場風險減量的科技角逐,正在車險行業中,徐徐拉開。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