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批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上線近5個月后,終于迎來首次擴容。近日,中基協發布公告表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增加至143只產品,相較首批名單增加14只。同期,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也新增7家。值得一提的是,自成立以來,我國個人養老金基金展業持續加速,截至2022年末,個人養老金基金總規模已超20億元,年初以來數據可取得的133只個人養老金基金Y類份額均收正,多只產品更表現亮眼。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擴容順應了國家發展個人養老金的決心,也能夠極大滿足國內居民的配置需求,在產品選擇、代理機構等方面便利性上均會有提升。
(資料圖)
14只產品新入列
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首迎擴容。4月14日,中基協披露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信息。公告內容顯示,截至2023年3月31日,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增加至143只產品。相較2022年11月18日,證監會公布的首批個人養老金基金名單,新增14只。
具體來看,東方證券(600958)資管、國泰君安(601211)證券資管旗下分別有3只、2只養老FOF加入名單中。同時,新增產品中還包括泰達宏利基金旗下4只養老FOF以及興證全球基金旗下1只養老FOF。此外,國壽安保基金、銀華基金旗下此次入列產品均為2只。
除基金產品外,個人養老金基金銷售機構也迎來擴容,商業銀行類從16家增至19家,新增華夏銀行(600015)、上海銀行(601229)以及江蘇銀行(600919);證券公司方面也相較原有的14家增加4家,分別為中信證券(600030)(山東)、中信證券華南、平安證券以及安信證券。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名錄則仍舊保持原有的7家。
就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擴容傳遞了怎樣的信號,星圖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雒佑表示,個人養老金作為我國三大養老支柱之一,其地位毋庸置疑,國家必定會不斷規范完善相應的產品、監管、法律政策。此次基金擴容剛好順應了國家發展個人養老金的決心。個人角度來看,首批個人養老金基金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廣大居民的認可和購買,足以證明我國居民對個人養老金基金的需求。此次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的擴容也能夠極大地滿足國內居民的配置需求,在產品選擇、代理機構等方面便利性均有提升。
北京商報記者就入列產品在后續渠道營銷方面有無更多規劃等問題,采訪個人養老金基金名錄中部分基金公司,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個人養老金基金數量增加,意味著未來投資于個人養老金的規模可能也會增加,這會為資本市場帶來更多增量資金。”在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看來,“個人養老金基金屬于長期穩定的資金,一般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理念,對引導市場正確的投資理念也很有幫助。”
年初至今均實現正收益
自成立以來,我國個人養老金基金展業持續加速,規模更明顯擴容。2023年以來,養老FOF新品接連成立。同花順(300033)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7日,2023年以來新成立的養老FOF共計30只(份額分開計算),其中包括海富通穩健養老目標一年持有混合(FOF)Y、南方養老目標2060五年持有混合發起(FOF)等。
若僅從Y類份額看,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16日,全市場共有145只個人養老金基金Y份額。截至2022年末,從數據可統計的133只個人養老金Y份額來看,其總規模已超20億元,達20.06億元。其中,華夏養老2040三年持有混合(FOF)Y、興全安泰積極養老五年持有混合發起式(FOF)Y規模均超過2億元,分別為2.19億元、2.04億元。此外,華夏養老2045三年持有混合(FOF)Y、中歐預見養老2050五年持有(FOF)Y、招商和悅穩健養老一年持有期混合(FOF)Y等三只養老FOF規模也已超1億元,分別為1.24億元、1.07億元、1.02億元。
相關產品收益率來看,年初以來,個人養老金基金更表現亮眼。2023年以來,截至4月16日,數據可統計的133只個人養老金Y份額收益率均收正。南方養老目標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Y、南方養老目標日期2030三年持有期混合(FOF)Y的2023年以來收益率均超6%,分別為6.05%、6.01%。含上述基金在內,華商嘉悅平衡養老目標三年持有混合發起式(FOF)Y、平安養老目標日期2035三年持有Y等7只養老FOF年初以來收益率均超5%。
財經評論員郭施亮評價稱,首批養老FOFY類份額今年以來收益率悉數收正,且部分產品收益率較佳,源于個人養老金在資產配置具有一定靈活性,其長期表現或可以參考社保基金或者職業年金的收益率水平,個人認為其長期投資回報能力比較可觀。
雒佑也表示,從2023年表現來看,個人養老金基金的收益率符合預期,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開通賬戶并購買,規模屢創新高。隨著居民養老意識的增強、收入預期的提升,未來從需求端來看,個人養老金基金的市場不會小。同時,國家也會幫助搭建養老支柱,所以供給端上也不會出現萎縮或者產品力不足的問題。總體來看,個人養老金基金市場只會越來越龐大。
北京商報記者 劉宇陽 郝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