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9日訊 受臺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市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8月9日,北京市召開防汛救災新聞發布會,北京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夏林茂通報,截至8月8日24時,北京全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沖淹、沖塌房屋等原因造成;因搶險救援犧牲5人;還有18人失蹤,其中包括一名搶險救災人員。
“洪澇災害共造成近12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5.95萬間,嚴重損壞房屋14.7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2.5萬畝。目前這些災害損失仍是階段性數據,造成的財產損失還在持續統計中。”夏林茂說。
北京此次特大暴雨歷史罕見 3個點位降雨量超1000毫米
(相關資料圖)
夏林茂介紹,從氣象監測數據上看,單站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昌平區王家園水庫降雨745毫米,是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的最大降雨量。地質災害監測數據記錄到了更高極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3個點位,700毫米以上的達51個點位。全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83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特大暴雨落區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區,其中,門頭溝區平均538毫米,房山區平均599毫米。
特大暴雨導致全市主要河流洪水來勢快、量級大、峰值高。永定河盧溝橋站洪峰流量僅2小時就從1000立方米/秒上升為峰值4650立方米/秒,是1925年以來的最大洪峰。大石河漫水橋站最大洪峰流量53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高記錄;拒馬河張坊站最大洪峰流量6200立方米/秒,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第二高記錄;上述兩河斷面洪量分別相當于2012年“7·21”強降雨的9倍和4倍。
“特大暴雨造成嚴重災害,西部山區損失重大。”夏林茂介紹,據初步統計,全市共接報地質災害369起,是多年平均數量的10.5倍。
特大暴雨對山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在水利工程方面,110余條河流發生超標準洪水,280余公里河道堤防損毀;4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16座水閘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毀。水務設施方面,20座城鄉供水廠、264座農村供水站、1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363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停運或受到影響,1980余公里供水管線、2140余公里排水管線受損,全市507個村供水受到影響。
電力設施方面,70條10千伏供電線路、1812個臺區、9600余處配電設備受損,造成273個村和16個小區斷電。通信設施方面,3188個基站、1367個鐵塔、3146公里桿路受到損毀,造成342個村通信中斷。交通設施方面,縣級以上公路受損93條段,鄉村公路受損840條段,256個村交通中斷。
“搶險、搶修、搶通”一刻不停? 全部村均已恢復供電和通信
夏林茂表示,災情發生后,北京市委市政府一刻不停“搶險、搶修、搶通”,全力做好“四通一保”、傷員救治、群眾安置等各項救災工作。
快速搶通道路,全市投入3400余人、2400臺(套)機械設備,經過兩天艱苦奮戰,8月4日108、109國道全線搶通,8月7日256個斷路村全部具備應急通車條件。
快速恢復通電,全市投入2400余人、105臺發電車、427臺發電機的搶修力量,8月4日恢復16個小區供電。截至8月8日18時,除異地安置的9個村外,全部村已恢復供電。
快速恢復通水,全市緊急調配專業力量700余人和應急供水車70余輛,全面完成房山良鄉、門頭溝城子2個主力水廠搶修,有效保障區域供水。截至8月8日18時,通過管網搶修、安裝凈水設備、提供應急水車等方式,除異地安置的5個村外,全部村已恢復供水。
快速恢復通訊,全市采取基礎修復和應急措施恢復通信,8月4日打通了最后一個失聯村應急通訊。截至8月8日18時,342個村全部恢復通信。
調撥送達各類生活必需品和應急物資84萬余件 轉移群眾8.2萬余人?
此外,北京市委市政府還多措并舉妥善安置受災群眾。截至8月8日18時,全市累計轉移群眾8.2萬余人,利用村委會、學校、體育館、保障性住房等場所,集中安置受災群眾。為集中安置的受災群眾提供了充足的基本生活物資,配備了醫護人員和相關藥品,并提供心理疏導等服務。
加大物資保障力度。全市調撥送達各類生活必需品和應急物資14類84萬余件;調配直升機64架次、無人機66架次,累計投送食品、水、藥品等各類物資約26噸,基本解決受災嚴重地區物資短缺問題。
積極開展醫療救治做好災后防疫。全市派出242人組成的醫療工作組分赴重點區,轉運傷病員3000余人次,協調48名專家指導和支援重點區醫療救治。及早啟動災后防疫工作,加強傳染病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嚴格受災地區水質監測和消毒,確保“大災之后無大疫”。
房山2.15萬戶房屋損毀倒塌 全區20萬畝耕地被淹
房山區是北京此次特大暴雨災害導致人員財產損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房山區委書記鄒勁松介紹,暴雨損毀縣級以上公路10條、鄉村公路230條、橋梁119座,77個村斷路。北溝108國道多處被洪水沖毀,132個村通信中斷,218個村供水中斷。琉璃河和竇店2個110千伏變電站被洪水浸泡,無法正常工作,導致134個村和16個社區供電中斷。損毀倒塌房屋2.15萬戶、6萬余間,6300余輛汽車被淹,全區20萬畝耕地全部被淹,8.1萬畝減產,3.3萬畝絕收。有關災害損失評估還在深入進行中。
鄒勁松表示,災情發生后,房山區綜合運用直升機、無人機等多種手段,全力搜救被困人員,實時處置險情災情。針對通信、道路中斷的失聯村,攜帶衛星電話,成立突擊隊徒步進入,8月3日實現所有失聯村復聯。各部門各單位加快搶修,千方百計通路通電通水通信,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物資供應。
目前已打通北溝108國道和南溝淶寶路。10條縣級以上公路、230條鄉村公路全部搶通,77個斷路村全部實現通行。投入搶修力量1400余人、57臺發電車、200余臺小型發電機,城區及111個斷電村已恢復正式供電,另23個村實現應急供電。城區已恢復供水,農村地區采取應急供水車、啟用備用水源、安裝凈水設備、配備儲水罐等多種方式,解決了群眾基本用水需求。采用衛星電話、無人機等多種方式,實現區-鄉鎮-村三級應急通訊。同步維修基站、架設光纜,目前已有90個村通信基站恢復,42個村采用應急恢復。
此外,為保障山區群眾生活,通過鐵路、公路、空投、人工背運等多種方式,運輸食物、水、藥品和通訊、照明設備、柴油等物資4200余噸。“目前我區有4781人妥善安置在59個集中安置點,每個安置點都配備了工作組,全力做好生活保障、醫療服務和心理安撫等,其余人員已投親靠友或安全返家。” 鄒勁松說。
門頭溝區約77%人口受災 40個村需重建
此輪極端強降雨使門頭溝區遭遇了有記錄以來破壞程度最強、受災范圍最廣、經濟損失最大的自然災害。門頭溝區區委書記喻華鋒通報,初步統計,全區受災人口約31萬人,約占全區人口77%;房屋倒損8418間、嚴重損壞26493間;城鄉道路、電力、供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大量損毀;全區有40個村需要重建,例如大家熟悉的潭柘寺鎮,有47%的村全面受災,王平鎮16個村、4個社區全部受災,其中11個村需要重建。此次洪災,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喻華鋒表示,災情發生后,全區與時間賽跑,全力搶修運行保障生命線。“面對斷路、斷水、斷電、斷通信等情況,我們協調各方成立8支由部隊、應急、通信、供電等組成的攻堅分隊,全面挺進所有失聯村。同時,全力搶修受損基礎設施。”
道路方面,推動城區清淤除障,推動山區同時從門頭溝新城和河北省雙向搶修,僅用3天就搶通了進山生命線108國道和109國道,保障了救援順利開展,目前全區道路基本恢復通行。供電方面,城區已恢復供電,山區通過市電和臨時供電方式基本恢復供電。通信方面,通過鋪設臨時光纜和基站修復,以及運用應急通信保障車、便攜式背包站等多種措施,目前可滿足受災群眾基本通信需求。受損的通信鐵塔、物理站址正加緊搶修,不斷改善通信質量。供水方面,目前,全區已基本實現供水全覆蓋,其中,有127個村通過應急供水車保障臨時供水,正組織相關力量加緊搶修,力爭早日恢復正常供水。
一年內完成損毀房屋修繕加固和農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
談及接下來的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夏林茂表示,全市將統籌規劃,總的思路是一年基本恢復,三年全面提升,長遠可持續發展。
“一年基本恢復”,就是要經過一年左右時間攻堅,基本修復影響防洪的水毀水利設施,完成損毀房屋修繕加固和農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科學選定集中安置點位,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使保障能力基本恢復到災前水平,讓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三年全面提升”,就是要用三年左右時間,全面完成災后恢復重建工作,災區防災減災能力顯著提升,受災地區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為群眾營造出舒適的居住環境。
“長遠可持續發展”,就是著眼長遠、整體規劃,優化受災地區功能布局,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市上下將堅持系統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恢復建設和能力提升,抓緊修復受損基礎設施,科學謀劃、盡快啟動災后重建,千方百計恢復受災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秩序,讓群眾擁有更加安全、更加美好、更加宜居的新家園。
“目前,本市已對水務、交通、電力、通信等水毀基礎設施恢復重建需求進行系統摸排,制定了恢復重建項目推進實施方案、資金保障方案,按照突出重點、保障應急、遠近結合的原則,明確重點工作任務,統籌推動恢復重建工作加快實施。”夏林茂說。
綜合央視新聞、北京日報報道
編輯:趙曉雯
編審: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