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聞社網站4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可以教西方一堂通脹課》的文章,作者是任淑莉。全文摘編如下:
按最新的通脹數據判斷,發達國家正在變成新興市場。3月份美國通脹率升至8.5%;而英國的通脹率飆升至7%,為30年來新高。與此同時,3月份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上漲1.5%。
理論上,情況不應如此。新興市場的通貨膨脹一般應該更加明顯,因為其物流效率較低,大宗商品交易商的對沖工具較少。
美國總統拜登將矛頭對準供應鏈中斷、俄羅斯烏克蘭沖突的后果等。
但供應中斷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通貨膨脹作為貨幣現象的一面如何呢?在美國,由于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經濟刺激措施以及美聯儲的寬松計劃,大量貨幣充斥市場。2021年2月,貨幣供應量增長26.9%。盡管外界探討大幅加息,但就在一個月前,美聯儲還在通過購買政府債券向經濟注入現金。
相比之下,中國人民銀行更加克制。2020年武漢暴發疫情后不久,中國人民銀行降低了政策利率,但沒過幾個月就開始設法限制直接貨幣注入。事實上,在2021年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人民銀行都在試圖削減借貸,以便給房地產市場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