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6日,陽光保險集團擬赴港上市相關材料已為證監會接收的消息,一時間引發了市場、媒體們的廣泛關注。雖然2021年12月24日,證監會網站顯示已接受關于國元農險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申請材料(A股上交所主板和深交所主板、B股),但陽光保險顯然更具影響力,也被人們認為,更接近“保險第十股”。
特別是在保險市場的現狀下,上市的險企長期寥寥無幾,資本市場在過去兩年對保險股持續不看好,這也使得險企取得上市的實質性進展,顯得格外引人矚目。
事實上,無論是出于自身發展,抑或是出于回饋投資者,上市幾乎在任何行業都是順理成章的一條路,保險行業也是如此。然而中國保險業發展四十余年,保險股的數量卻極度不平衡。
自2007年中國人壽、中國平安(601318)和中國太保密集在上交所上市后的十幾年里,只有新華保險和中國人保(601319)登陸A股。而登陸港股的也只有中國太平、中國財險、眾安在線以及中國再保險四家公司而已,其余大都杳如黃鶴。至今,國內保險公司在A股和港股的上市主體,仍只有9家。
對于蕓蕓200多家中國保險公司,一個超過20萬億,且未來注定的世界第一大保險市場而言,顯然需要更多上市險企的支撐。這不僅是資本市場的檢驗,更是一個市場活力的呈現。
1
-Insurance Today-
圓夢者寥寥
A股5家H股4家
都是大牌
國內的保險公司雖然數量眾多,但相比于金融行業領域眾多的上市銀行及券商,上市的保險公司卻屈指可數。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上市銀行已有接近60家,上市券商也有近30家,而保險公司的上市隊伍中,在A股和港股中一共僅有9家上市主體的身影,其中還有著一定的重復。相較于國內219家保險公司數量,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登陸A股主板的5家保險公司也是目前中國保險市場上規模最大、地位最穩的“老5家”,分別是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及中國人保。
這5家登陸A股主板的保險公司皆選擇多地登陸,中國太保在上交所、港交所以及倫交所上市,中國人壽則登陸了上交所、港交所和紐交所,而其余3家也都同時登陸了上交所和港交所。
此外,主要上市主體中還包括在港股上市的中國太平、中國再保險、眾安在線以及中國財險(即中國人保集團子公司人保財險)。
當然,如果把對于“上市”的認定放開,還是能看到更多險企的身影。比如依托于西水股份(600291)上市的天安財險,以及通過天茂集團(000627)上市的國華人壽,也經常被部分觀察者看作是上市險企。
此外,像是慧擇、水滴和泛華(通過泛華金控)這類頗有代表性的保險經紀公司選擇境外上市。
2007年10月31日,泛華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保險中介公司;2020年2月12日,慧擇于美股上市,號稱“保險電商第一股”;2021年4月17日,水滴公司登陸紐交所。
不過縱然成功上市,這些保險經紀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都并不盡如人意。
從更廣義的角度來說,上市保險公司還應該包括在新三板上市的眾誠保險、錦泰財險、永誠保險等保險公司,以及曾經相當數量的保險中介機構。
只是,這些上市新三板的保險公司們,受限于流動性差的的問題,顯然無法像主板上市公司一樣吸引來多元化的穩定的投資者,嚴格上來說也就起不到上市的作用,甚至在目前中國的資本市場格局來說幾乎不能稱之為上市。
畢竟在中國的市場常識中,只有A股和H股才被認為是主流的上市渠道,也更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像是五大A股上市險企也的確占據了中國保險市場大部分份額的頭部公司,無論是平安,還是國壽、人保、太保、中再,無一不是兼具了強大實力與影響力,名頭響亮的行業代表。
而這也使得在行業的一般認知里,上市,特別是登陸A股、H股,意味著自身的地位與影響力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2
-Insurance Today-
追夢者鼎沸
籌資的現實誘惑
財務及公司治理難倒一片
除了江湖地位,上市也是保險公司獲取資本補充最為便捷、理想的渠道。因此,不少中小險企都紛紛打出上市的旗幟,不過大部分保險公司也都是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這其中的原因自然錯綜復雜。
從A股主板上市標準來看,在財務方面首先需要達到最近3年連續盈利,且3年凈利合計超3000萬的要求,同時需要沒有未彌補虧損實現累計盈利。這就很大程度上剔除掉一大批保險公司,畢竟保險公司的“七平八盈”也屬于正常現象,更何況還有相當數量的保險公司是經不起更公開透明的財務信息披露要求。
再者,即便是滿足了規模、盈利和成長性等財務指標,登陸A股主板仍需滿足發行人的股份清晰,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以及近3年主業、董事、高管無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變更等公司治理方面的要求。
再疊加對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股東、董事、監事、高管和資金管理等多方面嚴格的監管要求,考慮到目前大多數保險公司股權治理的現狀,在層層門檻之下,符合上市標準的保險公司少之又少。
上市道阻且長,然一旦上市成功,也就等于穩固了江湖地位,收益更是不言而喻,這也是不少保險公司追夢上市的原因。
細數近些年來謀求上市的保險公司們,包括合眾人壽、民生人壽、中融人壽、利安人壽、百年人壽等在內已有近十家之多,更有泰康、中華、華泰這類的保險集團也曾公開喊出過上市目標。
這當中,有些公司受限于無法達到上市標準,也有看上去滿足上市條件的公司,卻出于其他原因暫時不考慮上市。但無論如何,最終的結局也都是不了了之,起碼時至今日仍沒有下文,而真正進入監管審批流程,有過實質性動作的卻是鳳毛麟角。
合眾人壽董事長戴皓多次公開談論過公司的上市計劃,2010年時便透露公司計劃于2015年上市,然未遂。2016年,戴皓再次公開表示,合眾人壽將在2018年或2019年實現上市,顯然至今也未達成這個目標。而就在近兩年中,圍繞合眾人壽的償付能力及其他經營之外的問題,也被媒體所報道。
作為非上市公司中的實力派代表,泰康也曾有過上市的想法。早在2003年,關于泰康上市的傳言就不絕于耳。2011年時,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升也曾公開表態泰康人壽將在三年內于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而高盛入股泰康人壽一事也被市場解讀為泰康的上市進程加速。但近幾年,有關于泰康上市的聲音逐漸淡化。陳東升也曾在近些年的一次采訪中透露過上市計劃暫時擱置的原因——沒有融資壓力,而且重擲的醫養實體未進入豐收期。
畢竟在資本金充足,而估值顯然不是高點的情況下,對于各方面資質都較為優異的泰康來說,目前還并不是個上市的合適時機。
盡管在謀求上市的過程中險企們各有各的權衡,但似乎也沒有人公開提出過放棄上市目標,畢竟無論從自身發展的政治正確,還是對投資人理所應當的交代來說,上市都是一條順其自然的路。
3
-Insurance Today-
更有夢碎者
曲曲繞繞之中
數年努力付諸東流
2007年這一年里,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相繼登陸A股,在2011年新華保險上市上交所后的7年時間里,再無險企上市成功,直到中國人保上市A股。
縱然這些年來籌謀上市的保險公司不在少數,但是真正付諸上市行動的并不多,在大部分仍做著上市夢之時,而個別公司已經經歷了從追夢到夢碎的過程。
2020年5月,天茂集團發布公告稱,終止吸收合并國華人壽,這也意味著國華人壽籌備了9個月余的上市計劃落空。其實早在2016年,國華人壽的上市計劃就已經初現苗頭了。
彼時的天茂集團所屬行業為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后將主營業務變更為保險業。同時,天茂集團一方面出清手中除國華人壽以外的其他資產的股權和債券,另一方面加快吸收合并國華人壽股權。
盡管進行了一系列大手筆的股權騰挪操作,國華人壽最終還是未能以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上市,而天茂集團在公告中給出的原因為:
受疫情等影響,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期間,外部資本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部分交易對方對本次重組的股份發行價格、國華人壽估值等核心條款提出了新的意見,交易對方無法在原定計劃時間內與天茂集團就此達成一致。
至此,國華人壽的上市之路告一段落。雖然有人仍將依托天茂集團的國華人壽當成上市公司看待,但這個樣子,絕對不是這家公司及其投資人想看到的。
同樣意圖登陸A股受挫的還有江泰保險經紀公司。雖然不是保險公司,但江泰在保險中介領域也算名聲顯赫,并且憑借股東實力,在保險行業也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其提出上市目標也有一定的年頭,可以說,在過去的10年里,江泰保險經紀一直在為了上市做各種準備。
2012年,江泰保險經紀就已經在北京證監會進行了輔導登記,隨后,增加注冊資本金、推行員工持股計劃、進行上市材料申報……在數年的籌備后,2020年底,江泰保險經紀正式提交了上市招股書。而外界也一度認為,江泰是繼中國人保上市之后,最有希望登陸A股的保險相關企業,甚至將是A股的“中介保險第一股”。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泰的上市目標卻一降再降,從改為新三板上市,到直接上市夢碎。2021年8月,在江泰保險經紀提交招股書的8個月后,證監會決定終止對江泰保險經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的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證監會曾在2021年6月向江泰保險經紀下發提問函,圍繞關聯交易、前五大客戶收入等一系列情況的49項問題,而江泰保險經紀并未在有效期內給予回復,這也被外界認為是江泰保險經紀上市被叫停的直接原因。
可見,險企上市之路并不容易,除了一項項需要達成的指標之外,似乎還有一些隱形的制約條件,這也使得走向上市成為幾乎每個保險公司難以觸及的夢想。
聯想目前資本市場環境,保險價值普遍下行,A股市場的保險板塊整體跌幅近40%,五大A股上市保險公司也紛紛公開表示“股價被低估”,港股保險板塊估值和預期也均在歷史低位。
相對迷幻的資本市場,當下中國保險行業深度轉型的大背景和毋庸置疑的未來對比中,中國保險市場也著實需要更多可以登錄A股H股的險企釋放未來潛力,給這個低估值但具有巨大潛力的行業,更多期待。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今日保。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