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至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4247.4億元,同比增長83.4%(按可比口徑計算),比2019年1至5月份增長48.0%,兩年平均增長21.7%。5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近七成行業利潤同比增長,八成行業盈利超過2019年同期。
5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數據有三大亮點。一是單位成本費用下降。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同比減少0.75元,環比略降0.29元。二是應收賬款繼續回落。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4.1%,比4月末回落1.9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回落。三是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3%,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自2020年11月份以來連續保持同比下降。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應收賬款走高“逆轉”,預示不少中小企業現金流有所改善;同時,企業資產負債率穩中有降,結合利潤保持強勁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業企業部門整體經營狀況改善、經濟效益提升,工業制造業部門結構優化。
談及5月份工業部門利潤為何保持強勁表現,周茂華認為主要受三方面因素驅動。從“量”上來看,受國內外需求持續恢復帶動,1至5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兩年平均增長6.6%,工業產出保持平穩擴張態勢。從“價”上來看,5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增速達到9.0%,價格回升對工業企業利潤形成明顯支撐。另外,去年全球工業部門需求大幅下滑,拖累工業企業利潤明顯下滑,基數也較低。
紅塔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奇霖認為,利潤率上行也對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形成支撐。5月份企業利潤率延續上行趨勢,1至5月份累計利潤率為7.11%,1至4月份則為6.87%。利潤率上行主要依靠費用壓降。
值得關注的是,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對國內中下游行業的影響已經顯現。工業部門利潤明顯分化,小微企業承壓明顯大于大型企業。5月份,原材料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長1.11倍,兩年平均增長32.0%。其中,受益于市場需求恢復、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利潤增長較快,兩年平均增速均在31%至68%之間。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表示,5月份工業企業效益狀況延續穩定恢復態勢,但企業盈利不平衡狀況較為突出,恢復基礎尚不牢固。一是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工業企業新增利潤主要集中于上游采礦和原材料制造行業,下游行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二是小微企業利潤增速低于大中型企業,私營企業利潤增速低于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
“成本上漲已經使中下游部分行業的利潤率出現下滑,同時,中下游行業在整個行業中的利潤占比也在進一步下滑。”李奇霖解釋稱,因為下游行業議價能力弱、消費緩慢恢復等因素,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中下游企業成本增加,但中下游企業卻難以將這種成本壓力向下傳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和PPI、PPI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背離均體現了這一點。因此,原材料成本上漲會對中下游企業利潤形成侵蝕。
不過,這種成本壓力有望在下半年得到緩解。李奇霖表示,5月份大宗商品價格雖然出現了震蕩回調,但從原材料價格傳導至產成品價格一般需要1至3個月的時間。當前大宗商品價格單邊上漲的一致預期已經被打破,近期,監管部門也一直在強調要控制好大宗商品價格。在這樣的背景下,原材料價格上漲對中下游企業和小微企業造成的壓力或許會有所緩解,企業特別是中下游企業的利潤率或許會迎來回升。
周茂華認為,在PPI將維持在高水平、全球需求仍處于復蘇擴張軌道、國內結構性支持政策效果持續釋放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下半年國內工業部門仍有望保持良好盈利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