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神謀發展 實干興隴原――“三抓三促”行動進行時
秦州區融媒體中心5月4日訊(記者 劉武鋒 李鑫)近年來,秦州區依托氣候和區位優勢,大力發展以溫室大棚種植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不斷促進設施農業規模化和品牌化發展,逐步構建起集種苗培育、生產加工、觀光采摘融一體的產業鏈,有效帶動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在位于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核心區的楊家寺鎮川道里,6000座蔬菜大棚成為春日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走進園區的金土地合作社連棟溫室大棚里,綠油油的辣椒、西紅柿等種苗長勢喜人,十幾個村民正在給幼苗進行除草作業。今年金土地合作社利用連棟溫室大棚培育辣椒、黃瓜、西紅柿、貝貝南瓜等幼苗共計2000余萬株。
(相關資料圖)
“今年我們共育辣椒苗1600萬株,其中,短平快項目提供了1000萬株、穴盤育苗60萬株,同時,給當地的小商販預定出去了300萬株辣椒苗,還有西紅柿、黃瓜、貝貝南瓜,總共是400萬株。”金土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甲奇說。
今年是金土地合作社在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發展設施蔬菜的第10個年頭,合作社的蔬菜種植經歷了露天種植、鋼架大棚,和現在具有水肥一體化管理,實現增溫、降溫、微灌的環控設備等較高科技含量的日光溫室大棚,實現了反季節蔬菜在楊家寺等高寒陰濕區域的批量化生產。
“去年建了16個日光溫室,原來種菜主要到春暖花開的時候才開始種植,現在經過提升后我們反季節也可以種菜了,像日光溫室冬季就能產出來菜。”金土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甲奇說。
從日光溫室到連棟大棚,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不斷推進高效設施農業建設,讓蔬菜種植實現了常年不斷檔,并且帶動了周邊群眾務工增加收入。同時,還引進推廣物聯網等新技術,讓傳統粗放農業向現代高效的智慧農業轉型,大大提高了農業管理效能。
“去年我們合作社的務工人員達到80多人,到高峰采收期超過100人,人工費達到93萬元,土地流轉費達到41萬元,毛收入達到430萬元,凈利潤超過140萬元。經過新技術、新設施,我們的效益肯定逐年逐步提升。”金土地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何甲奇說。
目前,楊家寺鎮區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已建成設施蔬菜種植大棚6000座,連棟智能溫室18萬平方米,可為市民提供果菜類、瓜類、蔥蒜類、葉菜類等12種蔬菜,極大地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
“通過試驗示范培育出了適合于楊家寺高海拔地區適宜的新品種,比如小西紅柿釜山88、貝貝南瓜,在新技術的應用上,比如說物聯網應用技術、水肥一體化應用技術,還有植株調整技術和果菜類的授粉技術等都應用于園區。”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張江西說。
園區采取“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截至目前,整個園區已引進龍頭企業、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127家,2022年園區產值達4.5億元,通過入股分紅、土地流轉、務工等帶動周邊4500戶群眾增收,人均增收1.2萬元。(編輯 陳每陽)
(來源:天水在線)
(新聞來源:秦州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投稿、區域合作請郵件 信息新報 3469887933#qq.com24小時內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