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裴度來到東都洛陽,任東都留守。這一年,他已69歲。到洛陽后,他于長夏門東集賢坊構筑宅園,是為集賢園。集賢園“筑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真是美不勝收。
飽食緩行新睡覺(音同絕),
(資料圖)
一甌新茗侍兒煎。
脫巾斜倚繩床坐,
風送水聲來耳邊。
——唐·裴度《涼風亭睡覺》
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裴度來到東都洛陽,任東都留守。這一年,他已69歲。到洛陽后,他于長夏門東集賢坊構筑宅園,是為集賢園。集賢園“筑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回環,極都城之勝概”,真是美不勝收。
東都留守是個閑職,公務不多,時間充裕,裴度沒事就在自家園子里轉悠。一日,他酒足飯飽之后,來到園子里的集賢亭,坐在繩床上,吹著涼風,聽著水流潺潺,喝著新茶,不知不覺就進入了夢鄉。這日子,真是羨煞旁人,包括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的履道里宅園和集賢園相距不遠,“百余步地更相親”,加之白居易和裴度乃同道中人,因而“履道集賢來往頻”。
白居易非常羨慕裴度擁有集賢園,他在《代林園戲贈》中寫道:“南院今秋游宴少,西坊近日往來頻。假如宰相池亭好,作客何如作主人。”表示自己很想當集賢園的主人。
白居易的宅園環境已然不俗,裴度的集賢園顯然更勝一籌。集賢園是以平津池為主體的水景園,水面寬闊,“長波碧逶迤”,中有三島:晨光島、杏花島、櫻花島,湖四周有各色建筑,園中花木繁盛,尤以竹盛。
這樣一處風景絕佳的園子,不止主人在此優游度日,還吸引了一批名人,如劉禹錫等。開成元年(公元836年)初秋,劉禹錫也到了東都,慕名來到集賢園,被驚到了,立馬作《奉和裴晉公涼風亭睡覺》和詩一首:“驪龍睡后珠元在,仙鶴行時步又輕。方寸瑩然無一事,水聲來似玉琴聲。”
竹溪絕佳處,水聲似琴聲。這樣一座集賢園,怎不令人遐想無限。(洛報融媒·洛陽網記者 劉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