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為充分發揮綠色普惠金融功能,有力促進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貴州農信率先為全省首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產權人授信5000萬元,實現10萬畝毛竹林碳匯價值的順利轉化,保障了赤水竹林碳匯項目的融資需求,開辟了全省竹林碳匯產品融資新渠道。
以碳換票實現竹海碳資源價值轉化
綠色經濟是一種低碳經濟,具有固碳釋氧功能的所有植物,都具有碳減排量收益權,“碳票”就是這種收益權的憑證,相當于一片森林的固碳釋氧功能作為資產交易的“身份證”。
(相關資料圖)
首張竹林碳票授信地的竹資源豐富,碳減排量收益權大。據貴州省赤水市人民政府網介紹,赤水市森林覆蓋率82.51%,位居貴州首位、全國前列,竹林面積138.2萬畝,占全國竹林面積的1.3%,占當地國土面積的49.2%,是全國少有的竹林面積過百萬畝的資源大縣,產業覆蓋竹農率達100%,居全國縣(市)級第一。
固碳釋氧能力如此大的赤水竹林資源,利用金融力量進行碳票授信,是竹林碳資源價值轉化的有效途徑。2022年,貴州省第一張竹林碳票——赤水丹青碳票在貴州省赤水市成功發行。
據悉,10萬畝毛竹林碳匯資源,經測算,每畝可固碳約2噸以上,以2016年至2020年的5年計入期,可固碳104萬噸,價值5000萬元。基于此,赤水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以下簡稱赤水市信用聯社)依托全省第一張竹林碳票,為赤水市晟豐農業集團授信5000萬元。
赤水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相關負責人表示,赤水丹青碳票的發行是讓“碳票”變“鈔票”,印證了“青山”就是“金山”,是金融促進竹海碳資源價值轉化的積極探索。
碳票授信實現生態和經濟雙效益
貴州充分發揮綠色金融與普惠金融有機融合發展的優勢,引領普惠群體踐行綠色低碳理念,用碳票授信搭建生態與經濟雙向互通新橋梁,促進竹林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據介紹,赤水市信用聯社與赤水丹青碳票持有人赤水市晟豐農業集團簽訂授信協議,授信5000萬元用于赤水竹林碳匯開發,支持其持續加大對商品竹林的培育,增加毛竹林的固碳能力,有力促進赤水市林業碳匯產業發展。
“碳票授信5000萬元,讓我們集團旗下的竹林資源不僅能變現,還增加了繼續培育商品竹林的能力。”赤水市晟豐農業集團相關負責人說,以前培育商品竹林,只能用來加工竹類產品銷售,現在這些商品竹林直接可以資產變現。
據業內相關人士分析,赤水丹青碳票的誕生,標志著赤水市碳匯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建立健全了林業生態產品價值機制,將進一步推動我省探索林業碳匯項目化、金融化、資產化,促進地方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竹林碳匯融資有了新渠道
構建綠色金融與生態保護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雙向互通,是貴州加大綠色金融創新力度的重要模式。對碳票進行授信,促使竹產業企業或相關經濟組織直接把其擁有的生態資源變現,是其繼續獲得高質量發展力量的新渠道。
赤水市的竹林碳票授信,開啟了貴州竹產業碳匯融資的新渠道。截至目前,全省竹產業基地面積已達506萬畝,現有竹藤加工企業445家,其中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2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11家。
“以10萬畝的竹林碳匯融資方式,讓全省506萬畝竹產業基地有了融資新渠道。”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業務部相關工作人員說,一張5000萬的碳票貸款,撬動的將是全省幾十億的竹林碳匯資源。
國發〔2022〕2號文件指出,鞏固森林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發揮森林固碳效益。
開辟全省竹林碳匯融資新渠道是對文件的具體落實,是開展碳排放權的積極探索,是綠色金融助力貴州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的有力實踐。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申川
編輯 張秀云
二審 楊靜
三審 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