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近期,一些地方發布規定,要求進一步規范建筑施工企業用工年齡管理,禁止60周歲以上男性、50周歲以上女性從事施工作業。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相關數據,2020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8560萬人,50歲以上農民工占比26.4%,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占比18.3%,為數眾多。清退令的初衷是為了保障超齡農民工的安全,但對涉及的農民工及家庭影響不小。
當建筑工地生涯已經或即將面臨終結,仍有務工需求的農民工將何去何從?
連日來,《工人日報》記者深入多地,對部分農民工、地方政府部門、建筑施工企業、其他相關行業、專家學者等進行采訪,以探尋超齡農民工群體轉型就業的可行路徑,并形成“超齡農民工轉型就業調查”系列報道。期待這組報道能為各地相關工作提供些許借鑒。
敬請各方垂注。
閱讀提示
成立清退業務臨時辦公室,為超齡農民工做好解釋溝通和心理安撫工作;開展幫扶活動,提供免費技能培訓課程……《工人日報》記者連日來走訪廣東工會、部分建筑施工企業了解到,項目工地在認真落實用工政策的同時,沒有忘記工人們做出的貢獻,一邊積極尋找、創造就業機會,一邊進行人性化關懷,努力減輕工人們對未來的擔憂,鼓勵他們走好人生的下一站。
“大部分超齡農民工是理解清退令這個政策的,就是一時半會兒難以接受,我們要做好溝通對接工作,讓他們有個傾訴的途徑。”4月28日,廣東南沙港鐵路跨洪奇瀝水道特大橋主橋工地項目部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張勁對《工人日報》記者說。
記者從承建該大橋的中鐵六局了解到,今年起,中鐵六局廣州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公司)各個項目陸續開展對超齡農民工的清退工作。
考慮到大部分農民工的情緒,廣州公司成立了清退業務臨時辦公室,主要負責做好解釋溝通和心理安撫工作。
“感謝企業和項目部‘撈’我們一把”
南沙港鐵路跨洪奇瀝水道特大橋主橋跨度360米,為同類型橋梁中的最大跨度,被稱為“亞洲第一跨”。
4月1日,清退令下發到勞務班組當天,項目部綜合辦公室的電話響聲不斷,電話那頭是一個個手足無措的農民工。
當天傍晚,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就領著工經部、安質部工作人員一起到農民工駐地給大家做好政策解釋工作,緩解大家焦慮的情緒。
溝通是有效的。在辦理結算退場的勞務隊伍里,農民工們有序地排隊、領取最后一筆工錢、簽字、按手印,然后默默離開,給工地生涯畫上一個句號。但在工地外,他們還有廣闊的天地、嶄新的開始。
“雖然我年紀到了60歲,但是我身體好,還能再干幾年,我打算根據項目部的建議,回老家幫街坊鄰里修理水管家電。”走出清退業務臨時辦公室的胡進寶說。在這間小小的辦公室里,業務人員根據每個人的情況,提出適用的意見和建議,“對于一些有特長手藝的,我們建議他們考慮轉型就業,對于一些沒有手藝的,我們建議他們返鄉,或從事保潔等方面的工作,指個大方向,盡量減輕他們對未來的迷茫和擔憂。”
除了超齡農民工,清退令還波及一批即將達到年齡期限的農民工。
57歲的胡俊武雖然還有3年才到清退年齡,但也陷入焦慮之中。他家是典型的雙農民工家庭,“我在工地上搬水泥,我媳婦在工地上綁扎鋼筋。家里老人身體不好,一個小孩在上高中,另一個小孩剛參加工作。如果我和媳婦雙雙失業,我們家可能就崩潰了。”
為了給這部分農民工預留緩沖期,廣州公司積極開展幫扶活動,提供免費技能培訓課程,內容包括農業技術、養殖技術、創業技能等。負責清退業務的工作人員利用業余時間,到農民工駐地和生活區,給大家講解培訓內容,答疑解惑,凝心聚力為他們找尋新出路。
“感謝企業和項目部‘撈’我們一把,讓我們沒有被拋下無人管。生活還是美好的,繼續加油。”胡俊武說道。
從木工到場外文明施工隊隊長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廣交會展館四期項目,總建筑面積約56萬平方米,是廣交會發展史上最大的展館擴建工程。
記者了解到,項目部根據政策要求,積極采取自查自糾措施,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規范勞務實名制管理。
項目安全總監告訴記者:“安全生產大于天,確保每一名工人的人身安全是重中之重。項目在嚴格禁止60歲以上工人進場的同時,還組織超過50歲和從事高空作業的工人進行身體檢查,及時勸退因身體狀況不能進場施工的工友,防患于未然。”
對于不少超齡農民工來說,禁止入場作業無異于切斷了生活來源。項目部從工友的立場出發,利用工友村為他們提供創業平臺。
來自河北保定的汪李叔剛滿60歲,跟著中建八局走南闖北已有七八年,作為木工建設了不少重點項目。自從清退令出臺以來,他就犯了難:“做了幾十年木工,現在還怎么改行呢?”
此時,他聽聞工友村正在免費招商——項目部在工人生活區內建設起了占地1.42萬平方米的工友村,村內設立物業化運營、規范化管理的“工友一條街”,配套黨員活動室、職工書屋、健身房、餐廳、超市、理發室、心理咨詢室等服務設施,以解決工友學習、娛樂、休閑、餐飲、醫療、心理疏導等需求,讓工友們足不出戶享有生活服務。
工友村還為有需要的工人提供二次就業機會。于是,汪李叔自發動員高齡工友組建清潔隊,通過招標成為一名場外文明施工隊隊長,負責工友村的清潔和外圍環境的維護工作。
施工隊的老師傅們都擁有多年建筑施工經驗,能夠駕輕就熟地處理施工現場轉運出的廢棄物,治理項目部及周邊揚塵,輔助現場做好文明施工管理,既解決了超齡工友的生計問題,還維護了項目現場的良好形象,并幫助減少了環境污染。
“干了一輩子工程,我舍不得離開這里!現在組建起場外文明施工隊,也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心里很踏實。”汪李叔對記者感嘆道。
引導新一代農民工學技術
廣東省工業工會負責人告訴記者,粵港澳大灣區建筑項目工地眾多,用工高峰時期農民工超過200萬人。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助力農民工轉型成新型產業工人是大勢所趨。廣東省工業工會積極通過開展大灣區勞動和技能競賽、項目經理技能競賽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民工學習技術,提升素質,即使他們未來面臨轉型就業,也能具備較強的競爭力。
對于從事核心工種的鋼筋工、模塊工、焊工、鉗工等,獲得一定級別勞模工匠榮譽的優秀農民工,工會和企業積極支持他們創建工作室,工業工會給予2萬元支持,引導企業建設一支能打硬仗、能打大仗、發揮積極作用的新型農民工隊伍。
該負責人表示,省工業工會雖然目前沒有出臺專門關心關愛超齡農民工的舉措,但開展“農民工有困難找工會”活動,每年都支持500位優秀農民工以每人1000元的標準免費體檢。對于進入項目工地工作的農民工,不管年齡大小,工會均一視同仁。對遇到特殊困難的,都給予關心關愛。(本報記者 葉小鐘 本報通訊員 張佳妍 范彩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