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二胎家庭,兩個孩子在兩個學校,媽媽一人難接送”……因“多校劃片”招生政策,同一家庭的多名子女可能就讀不同的學校,使多孩家庭面臨接送難題。對此,四川成都出臺“長幼隨學”政策,讓親兄弟姐妹能夠就讀同一學校,以減輕多孩家庭養育負擔。
點評:近年來,為了促進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給學區房降溫,教育部出臺新規,不再執行單一的單校劃片就近入學,而是開始試行“多校劃片就近入學”方式。然而,這一政策讓一些多子女家庭陷入苦惱中:幾個孩子就讀不同的學校,接送都成了問題。
義務教育劃片招生、就近入學,是保障入學機會平等和受教育權益公平的公共政策之基。不過,在具體落實中,需要從尊重教育規律、真正關心孩子、注重政府公共服務細節出發,因時因地制宜,制定更加人性和切合實際的配套政策。比如成都為多子女入學實施的“長幼隨學”新政,化解了多孩家庭奔走接送之苦,是很接地氣的政策改進。
隨著二胎三胎政策的實施,以及“雙減”政策發揮效應后對家庭生育和教育熱情的鼓勵,義務教育領域很多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從保證受教育權益、保障入學機會、最大程度維護家庭教育需求的角度,推出更多促進教育公平、緩解家庭養育負擔的務實之舉,讓義務教育保障政策更加科學、完善,從而讓義務教育的公共公益屬性和保障剛性得到完美的體現。
孩子的入學政策看似小事,實則對國家發展影響深遠。只有教育政策更加給力,政策實施更有人性化和有溫度,真正降低家庭的生育、養育與教育成本,最大限度實現“教育公平政策”和“生育友好政策”的協同兼容,才能讓更多育齡父母擁有生育意愿。
新聞: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其中增備案專業數量最多的是人工智能專業,共95所高校新增了該專業。自2019年3月全國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后,人工智能已連續3年成為“爆款”。
點評:雖然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論文數量和引用、專利申請量方面已經是世界第一,但是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原創算法、高端芯片和生態系統等方面,跟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加強人工智能前瞻性基礎研究,不斷提升信息化水平來支撐智能化發展。
其中,高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主陣地,爭相開設人工智能專業,既面向國家戰略需求,能夠促進我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又能培養出適應市場需要的緊缺人才,值得期待。
今年新增備案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中,既有知名高校,也有地方普通高校;既有以理工類專業見長的院校,也有以傳統文科甚至文旅、傳媒專業為主的院校。人工智能技術專業門檻高、更新迭代速度快,辦好這個新專業要有硬實力和底氣。如何把這個專業辦得名副其實,而不是“一窩蜂”“蹭熱點”,對于高校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
如果沒有合適的師資,所有關于人工智能的美好愿景,可能都難以實現。設立人工智能專業,最重要的是配備充足的師資隊伍。與此同時,作為一門新興專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若是只重視短期效益,對專業設置缺乏整體規劃,很難培養出國家和社會真正需要的人工智能人才。(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