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6月29日電 (萬可義 董湘依 付健青)券商也卷起來了?近日,海通國際一份名為《海通汽車實驗室——比亞迪“元”細化拆解》的研報引起熱議。據悉,研究團隊動手拆解了一輛原價10萬元的比亞迪,還撰寫了一份長達87頁的研究報告。
(資料圖)
海通汽車團隊真拆了一輛車
研報顯示,這是海通金屬及汽車團隊的“海通汽車實驗室”拆車系列第一次拆車。
從成本上看,研報稱,該團隊本次所拆車輛為2018款比亞迪元EV360智聯炫酷,市場上新車總購置成本為10.34萬元。不過中新經緯注意到,此臺車為二手車,制造年月為2018年9月,原為滿足日常通勤需求購買,里程數已達7.8萬公里,因此該車實際上還會存在折價。中新經緯查詢二手車網站發現,類似車況的售價在7萬元左右。
從內容來看,這份長達80多頁的研報詳細介紹了被拆車輛的基本情況,該團隊從外觀、操控、安全、性價比、續航情況等角度對該車型進行評價。隨后,報告還呈現了這輛電動車的每一個部件,包括車身結構件、底盤、座椅、線束、多媒體系統、組合儀表、熱管理系統、電池系統、電驅系統等等。甚至連隔音材料、地毯等每個拆下來的零部件都進行了圖片文字描述,包括尺寸重量、工作原理、生產信息以及經銷商報價等信息。
談及為何要拆解這樣一款車,海通國際在研報中表示,元EV360是比亞迪歷史上首款單月銷量破萬的車型,截至2022年4月,元EV車型累計銷量已經突破17.4萬臺。“元EV360是行業第一款誕生于高度集成化純電動汽車平臺-e平臺的量產車型,這是行業第一個實現電驅動、充配電、多個功能控制模塊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的純電動汽車平臺,具有里程碑意義。”
有無必要?
中新經緯發現,海通國際在研報中表示,該報告中的零部件均由實地拍攝原創,該團隊希望用一手的數據展示汽車零部件的詳細細節。
海通國際汽車分析師姚書橋對媒體介紹,比亞迪代表的是中國制造業升級轉型的縮影,這款2018年的“元”,無論是美觀度還是智能化程度與今天的比亞迪車是遠遠不能比的,但是可以通過拆解這款車型,幫助初看行業的投資人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中新經緯注意到,海通國際拆車寫研報一事在社交平臺上也引起了大量網友的熱議。有網友直言海通國際賺足了噱頭,“發出來就已經回本了”。還有人調侃稱“我想去做辣條研究員”“難怪衛星這些沒什么調研”。也有人表示支持,“至少有一點參考依據,比坐在辦公室一拍腦袋瞎寫強”“至少非常敬業”。
拆車寫研報到底有無必要?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告訴中新經緯,海通國際拆車的意義就在于可以讓投資者更加了解比亞迪汽車的結構和技術,更加相信研報的說服力。在他看來,這個研報只要能達到預期效果,對海通國際有比較好的投入產出比就行。
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也對中新經緯指出,海通國際的做法可以理解,只要是科學合理的方式即可。“例如有些做空機構可能會對一家公司進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跟蹤調研,其精細程度可能也不亞于拆解一輛比亞迪汽車。”劉春生這樣表示。
實際上,自己動手拆解電動車的研究方法并非海通國際所獨創,一些外資研究團隊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通過拆解汽車的方式進行深度研究。
公開信息顯示,早在2017年,瑞銀的研究團隊就開始拆解電動車。據悉,2017年瑞銀汽車研究團隊拆解了雪佛蘭Bolt,此后在2018年拆解了特斯拉的Model3,2021年又拆解了大眾MEB純電專屬平臺打造的ID3電動車。除了動手拆解電動車以外,瑞銀還對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進行拆解。
不過,在劉春生看來,未必以后研究都用類似方式,還是遵循券商的基本研究方法比較合適。“今天調研的是一家車企拆了一輛車,如果以后調研的是一家軍工企業是否也要拆個火箭?”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