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建筑業仍然處在很好的機遇期,我們本著對人類、對國家、對股東負責的態度,一定發揮好我們的優勢。”4月29日,在中國電建舉行的2020年度業績說明會暨現金分紅說明會上,公司董事長兼黨委書記晏志勇對《證券日報》等媒體記者如是說道。
根據財報,2020年,中國電建全年實現新簽合同額6732.6億元,同比增長31.5%;實現營業總收入4019.55億元,同比增長15.24%;實現利潤總額162.07億元,同比增長18.41%;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79.87億元,同比增長10.33%。
此外,公司擬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0.9264元(含稅),共計分配現金股利14億元,占2020年度末母公司可供股東分配利潤的28.45%,占2020年度合并會計報表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20%。
發揮新能源產業一體化優勢
據介紹,中國電建具有“懂水熟電,擅規劃設計,長施工建造,能投資運營”全方位優勢,公司業務涵蓋工程承包與勘察設計、電力投資與運營、房地產開發、設備制造與租賃及其他業務。公司承擔了國內大中型水電站80%以上的規劃設計任務、65%以上的建設任務,占有全球50%以上的大中型水利水電建設市場。
當前,國家明確提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對于中國電建來說無疑有著重大影響。
“電力系統過去主要依靠水電、火力發電等,在發電端、輸電、供電端都有著一系列的安全運行標準,而新能源在發電端與用戶的需要不完全相符,存在發電隨機性、延續性差等問題,中國電建恰好可以發揮水、風、光、火、儲等一體化優勢,通過整體研究使得發電端能夠更加適應電力系統,同時電力系統也要做相應調整,我們也有電力系統規劃設計能力,可以及時跟上,電力系統建設就是很容易的事。”晏志勇對記者說道,中國電建的目標就是成為新能源發電領域的引領者。
財報顯示,2020年,中國電建能源電力工程承包業務實現收入1057.61億元,同比增長10.6%,其中,水利水電工程承包實現營收670.25億元。公司中標、新簽了江蘇如東海上風電場(125億元)、三峽新能源山東牟平一期300MW海上風電(55億元)、贊比亞三個200MW光伏項目(45.12億元)等重大的新能源項目,內蒙古芝瑞抽水蓄能電站(22億元)、河北易縣抽水蓄能電站(19億元)等水電項目,全年新簽能源電力業務合同金額1866億元。
“中國電建在很多人概念里就是一個建筑企業,實際上中國電建高度重視并著力圍繞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我們懂水熟電的優勢,一直在推進電力特別是新能源發電上投資業務的發展,并且我們在中國的電力投資企業中率先停止了燃煤發電投資,投向的都是經濟可行、環保可行的水電和新能源發電。”晏志勇介紹道。
截至2020年底,公司控股并網裝機容量1613.85萬千瓦,清潔能源占比達到80.42%。其中: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129.16萬千瓦,同比增長7.77%;風電裝機528.34萬千瓦,同比增長6.12%;水電裝機640.36萬千瓦,同比增長9.19%;火電裝機316萬千瓦,同比持平。截至2020年底,公司累計投運和在建裝機容量達2008.85萬千瓦。
搶抓新基建發展機遇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中國電建全面參與城鎮化建設,持續推動PPP業務規范健康發展。財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中標、新簽了一批具有區域、行業影響力的代表性重大項目:如甬臺溫高速公路、深圳軌道交通12號線、穗莞深城際軌道交通深圳機場至前海段工程等。同時,公司進一步加大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場開拓力度。公司全年新簽基礎設施業務合同3314億元。
晏志勇認為,建筑行業受外部影響很大,疫情持續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但是,從國際上來說,基礎設施在多數國家還是重大問題,國際市場仍然存在并且空間很大,中國電建在海外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將繼續高質量推進落實“一帶一路”建設,相信今年和以后海外基礎設施市場仍有很好前景。
在國內市場,中央政府提出加強加快“兩新一重”建設,即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交通、水利重點項目建設,這跟中國電建的業務相當契合。“在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們在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城際軌道交通等方面,我們擁有的‘武力’大有用武之地,新能源充電樁建設對我們來說也是信手拈來。新基建要實現智能化,在智能化上,中國電建就工程建設已經走出一條獨特的路。”晏志勇說道。
對于2021年的經營目標,晏志勇表示,2021年,公司新簽合同計劃7470億元,營業收入計劃4462.6億元,投資計劃1737.15億元。